黄埔(二)(4/12)
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组织系统表》,包括:校军部下面的总务科,人事科、军法科、秘书处等各科,以及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管理处、军医处等,编配明确,职责分明,确保了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各个部还制定了服务细则,规定各级官员的权责。在各种活动的开展方面,如,在录取学生方面,学校又专门制定了招生简章,对于报考人的资格、考试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规定可操作的各种客观标准,保证了录取工作中公正公平。
黄埔校军在作战过程中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它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革命军队。黄埔军与旧军队不同,行军中无论是官员还是学生,都不许拉夫、抢物、捐饷、占屋,违者按革命军的刑事条例进行处罚。在《重征东江训诫》中,强调要严守军纪,服从命令,毋忘革命军的连坐法,紧记革命军的刑事条例。《爱民歌》的歌词: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踏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与鸡,也反映了革命军严明的纪律。
黄埔军校是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它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无情的军事法规和人性化的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行法制化、正规化的治校。学校人才辈出,战绩层出不穷。它以独特的办校方式,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影响中国革命展进程的名校。在我国现代军校建设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对如今我军军校的办校,也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1月4日毕业,计2645人。
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人只留8余人。1929年2月24日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6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年9月26日毕业,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毕业,计852人。
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人。
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第一批于1936年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第一团学生毕业,计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日毕业,计74人。
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第一总队于1938年1第二总队于1939年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人。
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38年1月入校,194年12月毕业,计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第三总队于1939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