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二)(5/12)
春入校。194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4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第二总队于194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第三总队于194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3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总计:41386人,抗战阵亡2万余人。
黄埔军校历期学生情况概略(1924—1979)
为回溯黄埔军校1924年创立而延续至今的概况,分述历期学生的历史沧桑,现依据成都本校《6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同学录》;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编《黄埔军校简史》,以及台湾《黄埔建校六十周年简史》等书文的记载,择其主要者综合、调整与补充而成文。
一、黄埔时期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学习科目单设步兵一科。在学时仅为半年。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第一、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成长。在进占潮汕之后,并设潮州分校就地开课。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第一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6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余人,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233人。学习科目分设步兵和骑兵二科。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第一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