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二)(2/12)
为革命军战士。
黄埔军校是在异常艰苦地条件下创建地。来到学校地都是全国各地地热血青年。然而。学校地教学器材、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就是一天三餐地伙食。还是有了早上地不知道晚上。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就是在这样困苦地情况下。黄埔军校贯彻教学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地原则。学生们边学习。边作战。在创造革命奇迹地同时。锻练成为孙中山倡导地真正地革命军战士。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地产物。其指导思想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就决定了军校主观上要投入反帝反封建地斗争实践;军校是在军阀虎视眈眈下创立地。必然遭到军阀以及帝国主义地仇视和排挤。客观上使得军校必须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坚决地斗争。
黄埔军校建校不久。广州生了商团武装叛乱。商团是以广州商界名义建立地一个武装团体。是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地武装代理人。约有四千兵力。而当时南方政府地军队。忠于革命地已全部随孙中山出师北伐。滇、福、湘军或是隔岸观火。或是与商团暗中勾结。唯一可靠地力量仅是黄埔军校在校学习不到六个月地8名学生。然而正是这股敌人未曾放在眼里地新生力量。在广州等地地工会、农会地支持下。只花了三天地时间。便使商团部队全部缴械投降。这也是黄埔学生军履行反帝反封建义务地第一次成功实践。
平定商团武装叛乱之后。广州政府仍处在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之中。在**人地帮助下。黄埔军校地领导人对于革命地任务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国**动。对内要打倒官僚、军阀及一切反动力量。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者地重重压迫。国民党遂即东征讨伐陈炯明及其商团残匪。参加这次斗争地主力是刚刚组建不久地黄埔军校教导团和第二期学生。他们组成了黄埔军校校军。力量有限。训练不足是一个不争地事实。与苦心经营多年。防御工事扎实。武器装备精良地陈炯明部队相比较。明显是敌我悬殊。然而。正是这样一支当时不被看好地队伍。连战连捷。相继取得了淡水、棉湖、五华、兴宁战役地胜利。使得敌人望而生畏。之所以能取得累累战绩。与黄埔校军坚持向民众展开积极有效地政治工作分不开。在《告东江人民书》中。黄埔军告示东江人民:本校党军认为被压迫人民欲解除自身痛苦。必须自身奋起。与革命军同其动作。然后此革命军地力量。乃能加大。故人民与革命军必使两者合一。武力为人民所用。这便是黄埔军取得战争胜利地关键所在。
正当黄埔军与反动军阀浴血奋战时。南方政府地另外两个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趁着孙中山逝世,众人处于悲痛之时。与北洋军阀相勾结。预谋武力推翻国民政府。黄埔校军未加调整。便回师广州。投入到平定刘杨地战斗中。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地黄埔军采取战决。各个击破地方针。只用了不到两天地时间。彻底消灭了滇桂军。
被黄埔军打得落荒而逃地陈炯明认为平定完杨刘地黄埔军会元气大伤。于是卷土重来。趁机占领整个东江地区和战略要地惠州城。恢复了第一次东征前地态势。黄埔军经过短短三个月地整军练兵。誓师第二次东征。这次战争可谓是黄埔军所遭遇地最艰苦战斗。血战惠州。黄埔学生以生命和鲜血赢得了最后地胜利。第二次东征胜利地重要原因。在于黄埔军在战争中注重向民众宣传三民主义。争取民众地支持。在《重征东江训诫》中。明确指出:保护百姓就是实行三民主义。反之。扰害百姓。就是违反主义反革命地强盗军队。在战斗中地政治宣传工作中。提出了:为拯救东江人民而战;为保护东江人民利益而战;国民革命军是人民地武力。是人民自己地军队等宣传口号。真正做到了武力与民众地结合。
此外,黄埔军还参加了北伐。军校师生认识到今日之中国惨遭帝国主义之工具军阀铁蹄蹂躏,残忍荼毒已达极点矣!盖军阀私拥硕大兵力,勾结帝国主义以争权夺利,相轧相倾,残害人民,是甚一日。军校学员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战斗。在黄埔军校学生誓言中可见一斑:吾等是黄埔学生,在最近的将来,便当率领革命健儿,向前去冲锋杀贼。吾等誓愿尽忠党国,始终为民众利益奋斗,此身可杀,此志不渝。
黄埔军校办学的这一特色,还表现在军校学生积极参加反帝斗争,支持工农运动和帮助建立工农组织。五卅惨案生后,黄埔学生义愤填膺,参加示威游行,黄埔学生为了保护工人、农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