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章 为古董界掌眼的神秘组织五脉“明眼梅花”1(3/14)

店之本。

我看了一阵,心里有数,可看到周围一圈老专家,就有点犹豫。

鉴宝这事儿吧,有时候鉴的不是宝,是人,周围几位权威人士都没发话呢,你一个愣头青跳出来说真断假,这叫僭越。

刘局看出我的犹豫,大手一摆:“没事儿,你大胆地说。”

“这金印,我看是汉货,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我斟字酌句。

“我告诉你。

这两枚印是一真一假,其中一枚是真品,还有一枚是最近出现在市面上的赝品,但是两者做得太像,很难鉴别得出来。

我们怀疑有一个造假集团在市面上活跃,你如果能鉴定出两者真伪,将对国家有很大帮助。”

刘局别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拿出一副胶皮手套让我戴上,然后塞给我一把崭新的放大镜。

周围的人听到我们的对话,都纷纷把注意力转移到这里来。

当他们看到刘局居然让我把金印拿起来看,都露出惊讶和不解的表情。

一个戴着玳瑁眼镜的老者说:“我说刘局,这可是文物呀,您叫个毛头小伙子来,岂不是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刘局却稳坐钓鱼台,摆摆手道:“有志不在年高。

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集思广益嘛,对于目前的现场鉴定,也会有所帮助。”

抛开这些繁杂的念头,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这两方金印捧起来,先用眼,再用放大镜细细观察。

造假与掌眼,这是藏古界永恒的主题。

我在琉璃厂混了这么久,深深感觉到,鉴宝就像是攻克一个堡垒,攻城的人拼命要寻找破绽,守城的人拼命要掩盖破绽,两边斗智斗勇,都需要绝大的耐心、眼光和机缘,才能有所成就。

这两枚金印,就是哪位不知名的伪造者筑起的大城。

多少老将折戟于此,现在轮到我这火头军来做先锋了。

这飞熊纽做得十分精致,熊身拱起成桥状,四肢各攀出印方一角,两肋各伸展出一片羽翼,紧贴于身,既能体现出翱翔之态,又不会影响印章的使用与携带。

我把金印翻转过来,这方印上刻着“飞旭之印”四字,“飞旭”为朱文,“之印”二字为白文,字体为缪篆,写得古朴严谨,勾画非常端正。

“规制、纹饰、凿痕、材质,甚至上面沾着的泥土颗粒,我们都检验过了,毫无破绽。”

一位老专家没好气地提醒道,他不相信我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刘局举起两只手指,军人干脆利落地递过一支特供的熊猫烟卷,给他点上。

很快烟雾笼罩了他的脸,变得暧昧不清:“许愿,你能鉴定出来么?”

我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能。”

面对周围人惊异的目光,我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两根线?

不用太长,三十厘米就行,一定要等长。”

刘局疑惑地问道:“这些行么?

如果你想要什么精密仪器,我都可以调过来。”

“不,不,棉线就够了。”

刘局虽然不太明白,还是回头吩咐了一句,很快军人就取来了两根黑色棉线,应该是从哪里的毯子上扯下来的。

我把两条棉线分别栓在两枚金印的飞熊纽鼻上,然后将他们高高端起,用指头揪住另外一侧的线头,突然松手。

一位专家“哎呀”了一声,急步上前要去接。

只见那两枚金印被棉线吊在半空,滴溜溜转了几圈,然后静止不动了。

“你疯了吗?

这可是一级文物!”

专家出言呵斥。

刘局也皱起了眉头。

他们大概觉得我这一手好似杂耍一样,没什么意义。

“大家现在能看清了么?”

我揪着两根棉线,把两枚金印悬在半空,让他们仔细看。

经过我的提示,他们看到,两枚吊在半空的金印倾斜角度有些不同。

左手那枚向前倾歪,右手那枚却是正正当当。

这种区别十分微小,不仔细看是很容易忽略的。

“右手一号印是赝品,左手二号印是真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