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3/32)
他们基本都选择走出学校,接受工作分配。
这个时候能分到的工作就比前三界的学生差不少了,文科专业基本很难进入部委了,理科专业则要看哪个方面,还得看个人的科研能力。
王建昆对他们就不怎么熟悉了,只是偶尔在同乡会上跟他们简单的聊几句。
(本章完)
缅北的各种工厂正在大规模生产核裂变电站,用于满足越来越多的电力需求。他下一个阶段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研究出可控核聚变技术。
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此时国外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也是他的导师能申请到课题和经费的原因,国家也不想错过未来的能源革命技术。
1986年,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T-15装置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磁场强度达3.5特斯拉,等离子体电流1.5 MA,验证了超导磁体在核聚变中的可行性。
T-15是全球首个采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这为未来的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超导设计奠定基础。
同年,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试验堆)实现了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0.3秒),首次接近“三重乘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的聚变点火条件。
并且它们还启动氚燃料注入系统测试,这为未来的氘-氚聚变实验铺好了路。
另外也是在1986年,欧洲的JET(欧洲联合环)通过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技术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延长至10秒,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5(Q=1为能量收支平衡)。
以上是磁约束取得的重大进展,惯性约束方面也不少。
1986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Nova激光器实现氘-氚靶丸的200倍压缩密度(100 g/cm),验证惯性约束聚变的物理可行性。
激光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至15%,为后续国家点火装置(NIF)设计提供数据。
日本方面
大阪大学Gekko XII于1986年完成升级,激光能量输出达10千焦耳,开展高速成像技术捕捉靶丸内爆过程。
并且在1985年美苏首脑会谈后,1986年正式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前期设计,目标联合开发可控聚变技术。
参与国有美国、苏联、欧洲、日本
王建昆做出的NS方程的通解在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上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因此他觉得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郎骏建是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的,他的毕业分配选择挺多的,不过他觉得还是在大学里更好一些,另外学历也可以刷得更高一些。
此时的他在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了。
原本在高中时就参与或者主导编写的多款软件,已经在星耀集团的推广下,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
专利费用或者是买断费用就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了,并且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他在大学里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一开始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在王建昆的特别关照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他那个作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基本没有什么前辈大佬,有也是在为国家保密项目服务。
因此他本科毕业可以直博,并且已经申请好了课题。
是星耀电子与国内某部门联合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星耀电子的120纳米芯片制程已经可以做出有一定智能程度的AI芯片了。
郎骏建也从王建昆那得到了很多关于脑神经方面的研究技术。
因此他的直博课题就是仿照脑神经的结构,设计出类脑AI芯片。
在这个课题上,王建昆虽然通过超能力判断出硅基的芯片性能上限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弱人工智能都很难发展成功。
不过在研究硅基AI芯片时,相应的电路结构以及一些软件是可以在后续的碳基芯片和光量子芯片上起作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