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2/32)

用发愁了。

原本在高中时就参与或者主导编写的多款软件,已经在星耀集团的推广下,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

专利费用或者是买断费用就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了,并且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他在大学里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一开始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在王建昆的特别关照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他那个作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基本没有什么前辈大佬,有也是在为国家保密项目服务。

因此他本科毕业可以直博,并且已经申请好了课题。

是星耀电子与国内某部门联合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星耀电子的120纳米芯片制程已经可以做出有一定智能程度的AI芯片了。

郎骏建也从王建昆那得到了很多关于脑神经方面的研究技术。

因此他的直博课题就是仿照脑神经的结构,设计出类脑AI芯片。

在这个课题上,王建昆虽然通过超能力判断出硅基的芯片性能上限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弱人工智能都很难发展成功。

不过在研究硅基AI芯片时,相应的电路结构以及一些软件是可以在后续的碳基芯片和光量子芯片上起作用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最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一些前置研究不走一遍的话,后续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而不得不进行补课。

因此虽然发展有限,王建昆还是授意星耀电子投资这类项目,并让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帮忙流片。

方贵华是材料系的,他在此前的几年里,帮助王建昆做了很多辅助研究,主要是帮忙测算由智子设计,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出来的一些新材料。

并且在学习上也非常刻苦,成绩一直是系里的第一名。

因此在大二时,就被导师推荐到超导材料的研究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

王建昆也时不时的为他提供一些关于高温超导甚至常温超导的一些研究思路。

在他的帮助下,本科期间做的几个课题就已经取得了导师的看重。

目前他们所已经完成了某种超导转变温度60K的铜基超导的研制。

这个温度在国际上公开的资料上都是非常领先的。

方贵华是那种材料的主要实验人员,并且在机理分析方面有特别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他的导师也认为他今后在超导研究上能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因此即使是中科院某大佬极力邀请,他的导师也不想放手,让他继续留校读博,参与超导材料研究。

目前他们制造的那种铜基超导材料,在某些尖端领域已经在进行应用了,虽然运行成本还非常昂贵,但是为某些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建昆还是压着技术输出的速度的,不然常温超导此时都能提供。

也是考虑到此时国家还比较弱小,现在拿出这种技术来,只会让外国先享受到技术的红利,自身得到的好处并不会太多。

胡春明跟方贵华的经历类似,他是化学系的,加入到了石墨烯的制备研究工作中了。

王建昆对制备技术其实没多少研究,此前的那些超级石墨烯电池都是直接用超能力合成的,常规的制造研究虽然已经在缅北基地组织了人进行研究,但是进展还不是很大。

目前也只能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出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烯片。

这个尺寸的石墨烯片用来工业应用还是小了点,但是进行试验研究还是足够了。

王建昆打算等胡春明正式开始研究生生涯时,再将相应的技术通过启发式的引导传递到国内。

当然他所在的课题组也是独立取得了某些成果的,已经能用自行设计的设备,制造出多层的,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石墨烯片。

程明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本科期间参与了某些重大水利工程。

此时的他虽然临近毕业,但是还跟着导师在京津高铁线路选址的工地上忙活着。

他也选择继续留在学校,跟着导师能参与到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

不仅学历能得到提升,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的全面,比某建设局的工作会好不少。

另外还有好几位同县考来BJ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