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0/5)
第263章 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
1986年9月18号,一个特殊的日子。
苍龙I号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从仰光的火箭制造厂起运。
这枚青色涂装的火箭,已经经过半个月的静态测试,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预期。
因为发射日期被定在了9月25号。
所以一完成静态测试,这枚火箭就在制造厂内分解。
按照1到3级还有整流罩,总共分成了4段。
第一级高度有28米,第二级高度20米,第三级高度6米,整流罩高度4.8米,组装起来的总高度达到58.8米,比苏联的质子-K标准型火箭还高0.6米。
这4部分被分别装进特制的超大型集装箱里。
当天上午9点整,3辆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已经到位。
它们是缅北重型工程设备制造厂制造的64轮运输车。
每个轮子都有单独的电动机,可以210度转向。
整车由专门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控制,驾驶员有2个,他们负责充当车子的眼睛,将行进路线输入行车电脑,然后选择不同的车速,车子就能自动行驶了。
在火箭制造厂内,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正在举办。
宋裕民所长作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之一代表讲话。
他此刻的心情是非常的激动。
原本他只是一个军工厂的研究员,在工作之余自研了一款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希望能为国内的军工事业做一些贡献。
可是种种原因导致一直得不到重用,设计的产品也因为缺乏领导的支持而不能出世。
因此一直快到退休,还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但是被全解阵请到缅北后,不仅支持他把耗尽一身心血设计出来的火箭制造出来,还让他担任了航天研究所的所长。
虽然一开始的所长权力非常低,规模也非常小,但是待遇是没的说的。
比起之前的遭遇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原本他想着就在这小小的缅北,把他设计的那款火箭在优化优化就差不多了。
可之后的遭遇却彻底的颠覆了他的认知。
先是组织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然后带他去到一个医学中心接受了一个脑部微创手术,被植入了一个脑机芯片。
从此之后,他觉得后半生还可以做得更加出彩的。
果不其然。
当他完成跟脑机芯片的融合后,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新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制造,测试,以及火箭的整体控制相关的知识。
在他完成1年左右的强化学习后,新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的研制任务下发到了研究所。
并且一个3百多人的固体火箭研究团队也被纳入他的管理之下。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到固体火箭研究基地工作14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还不断的学习中央电脑资料库里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而在他废寝忘食的投入到固体火箭研制工作时,另外一个更大型的液体火箭研究项目(苍龙号)又把他拉了进去。
虽然他在这个项目里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王建昆直接参与各子系统的研制。
但是整个航天系统他都已经很熟悉,各子工程和制造厂都需要他做一些协调工作。
他也是与有荣焉,拼命的压缩休息时间,就是为了多一些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上来。
此时他作为航天研究所的领导,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讲话。
下面一些国内外聘请回来的华人研究员,也是热泪盈眶。
虽然他们此时是在缅北,不是在祖国。
但是他们星辰大海的梦想却即将在这里启航。
仪式结束后,立刻开始了吊装转运工作。
64轮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在驾驶员的控制下缓缓的开进火箭组装厂房。
厂内的大型行车,将一个个已经装入大型集装箱里的火箭分段吊运到运输车上。
完成吊装工作后,火箭制造厂的工作人员仔细的对集装箱内的火箭进行了一次检查,确保在吊运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损伤。
采用了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