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昆虫与蘑菇(1/5)
会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其幼虫是大量地聚集在菌类食物上。幼虫喜食菌类的柄把儿,因为菌柄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一般来说,它们都寄居于牛肝菌、珊瑚菌、乳菇和红菇上,除了个别菌科中的个别几种菌以外,它们可以说是什么菌都吃。这种弱小的幼虫是菌类最主要的开采者,并在被其糟蹋过的菌类植物下面编织一个小白丝蚕,然后由此而变成一只不起眼的蛾。
除了蛞蝓以外,贪食的软体动物也值得书上一笔。它们什么蘑菇都吃,而且喜欢挑大个儿的吃。它们往往在蘑菇里建造一个宽敞的窝巢,优哉游哉地在里面进食。与其他的美食家们相比,它们的数量并不算多,通常,它们都喜欢离群索居。它们的颌像刨刀,十分锋利,能很快地把蘑菇掏出一个洞来,造成的破坏十分明显。
根据被啃啮的蘑菇上所留下的咬痕和掉下来的蛀屑,我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得出残羹剩饭是哪一位食客所留下的。它们有的会在蘑菇里挖出洞壁清晰的隧道,有的则是无沟挖槽,有的则专门腐蚀食物内部而表面又不留任何的痕迹,有的是专门切割食物。另一类蘑菇食客是液化者,专门靠化学作用腐蚀蘑菇,溶解食物,而这都是双翅目昆虫的幼虫所为;这些幼虫属于蝇科的贱民,品种繁多。我们干脆就把它们统称为蛆虫吧。
我选用撒旦牛肝菌作为蛆虫们的开发物,看看它们到底是如何进行工作的。撒旦牛肝菌是最大的菌种中的一种,我住处附近,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这种菌类的菌盖呈白色,盖面上显得脏兮兮的;菌管口呈鲜艳的橘黄色:菌柄肥厚,有如鳞茎,并有美丽的胭脂红筋络。我取出一个长得很好的撒旦牛肝菌,切成均等的两半,放在两个并排放着的盘子里。其中的一半是作为参照物放在盘子里的,而另一半的菌管层上放了二十四条蛆虫,是从一个已完全烂掉了的牛肝菌上弄到的。
当天,这个试验物就显示出来蛆虫的巨大的溶解作用。牛肝菌的表面先是变成了鲜红色,管状层变成了棕色,渗出来的液体像黑色钟乳石似的垂挂在斜面上。接着,菌肉也很快地就受到了侵蚀,没几天,就变成了如同沥青似的糊状物,像水似的可以流淌。蛆虫在这糊状物里蠕动着,屁股一拱一拱的,尾部的呼吸孔不时地要露到糊状物的表面上来。这与灰蝇和蓝蝇的蛆虫液化尸体的方法像是同出一辙。
作为参照物的另一半,因为没有放进蛆虫,仍旧好好地放在那只盘子里,与开始一模一样,没有变质,只不过因蒸发作用,失去了水分,表面显得干燥而已。因此,可以说,液化是蛆虫的杰作,是它们的专利。
人们不禁会问,液化是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化过程?我们一开始看到在蛆虫的作用下,固体很快就变成了液体,自然而然地便会作如是想。尤其是其中有几种菌,液化得很快,譬如担子菌,它会自发地发生液化,变成一种黑色液体,其中的一种名为“墨盒担子菌”的菌种,更是如此,能够自动地液化成墨水。
在某些情况之下,液化确实很快。有一天,我从一个菌托上取下了一个长得很漂亮的担子菌,对它进行素描,但是,我尚未完工,这个刚采下来还不到两个小时的鲜蘑模型就已经不成其形,化为一摊墨汁,摊在了桌子上。
不过,不能以此类推,认为其他菌类的液化过程也很快。其实不然,尤其是牛肝菌,它绝不会转瞬即逝的,它是可以加以储存的。牛肝菌味道鲜美,颇受青睐。我便用可食用的牛肝菌来进行实验。我心里暗想,也许能够从这牛肝菌中提取一种可以用作调味品的李比希味素来吧。因此,我把食用牛肝菌切成了小块,一部分放在清水里煮,另一部分放在加了小苏打的水里去煮。加工过程费时两个钟头,但是,长时间地放在沸水中煮,甚至是放在加了小苏打的沸水中煮,都没有损毁食用牛肝菌。可是,双翅目昆虫的幼虫轻而易举地就迅速地使之变成了流质,如同肉蛆虫把蛋白变成液体一样。这两种液化过程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也许是依靠特殊的蛋白酶在起作用。不过,在这两种液化过程中,所使用的酶也许是不同的。肉食液化器使用的是一种蛋白酶,而牛肝菌液化器使用的是另一种蛋白酶。
现在,盘子里装满了一种黑乎乎的流质,稀得很,很像沥青。如果任由水分蒸发掉,这稀糊糊就结成硬块,而且一弄就碎,如同甘草提取物一样。幼虫和蛹嵌于这硬块中,无法脱身,悉数死去,化学剂给它们带来了死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