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4/6)
学习外,更与各家各派武术高手交流技击心得。正因温氏精通武术,又能以超现实浪漫的笔触处理其书中的打斗场面,所以既神奇精采,又不悖乎拳理,足可上追上述各家而无愧色。最近两年来,温氏在香港搜购武术气功书籍三百余册,方拟继民初武侠小说研究之后,探索武术气功真谛;最近更和太极拳名家哈公(原名许国)、形意拳高手陈福深等人往还,进而探索内家拳法精义。相信不久之后,他本身的技击和武术知识将更精进,而在其新著作中,必有更精采的打斗场面出现,这是可以推知的。此为温氏写作艺术的第五个特色。
中国古代一本极重要的哲学典籍——《易经》,在说卦传中曾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后人以刚柔来论文张的风格,则始于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体性篇有云:“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熔裁、定势两篇亦有论述),可见一斑,但以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鼎所言最详尽,其说见《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系非书》,及文集卷四《海愚诗钞序》。综合两文主旨,一是将不同的文张艺术风格分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别,一是认为刚柔偏废虽难避免,但不能“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文张风格和内容越相合,越相得益彰,因为文张技巧和风格,如能适当使用,一定能增加内容的说服力,这是不喻而明的。将文张风格仅分为两大类,自不免粗疏;但如就其大体而言,则言情小说,风格宜阴柔;武侠小说,既以燕赵悲歌慷慨之士为主角,以豪快无伦的情事附之,自以阳刚而略带阴柔的风格为宜。中国古今文家,偏于阴柔的居多,偏于阳刚风格的较少。细观各武侠小说名家,文康《儿女英雄传》的文字,最接近北京口语,就其文字写作技巧而论,即与《红楼梦》相比较,亦无愧色!《三侠五义》作者、不肖生等,则近于朴茂;言语似不重修饰,而洗尽铅华,天然丽质,亦自足珍;还珠楼主则文张曲雅温润,秀自天成;白羽文笔凝炼,造句精妙,对白繁而不厌,确属难能。但上述各家,大体风格偏于阴柔一派(惟还珠刚柔并济为例外),要表达文张的壮美,便有所不足!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所见仅郑证因、徐春羽等具阳刚之美,这未免是一个遗憾!温瑞安的出现,似可弥补这个遗憾:他以有力的笔触、简洁精炼的对白、严谨的结构、出人意表的情节、明快的节奏、电影转换镜头的多重角度表现事物人情的演进技巧,共同烘托出雄伟的文张风格,恰当地加强了书中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固然,内容极好,但阳刚风格无疑亦有很大的助力。而在写友情、亲情、儿女柔情时,又以细腻诗意之笔表现,刚中有柔,恰到好处。这是温氏写作艺术的第六个特色。
早期武侠小说作家,因受宋元平话、讲史及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往往注重“讲故事”,而于布局、结构、情节、高潮、人物性格方面未能兼顾。以还珠楼主的伟大,在这方面都不能不为人诟病。但自朱贞木开始,已有改善。金庸对上述诸点,更臻达前人所未达的境界,甚至不服金庸、自许在悬疑曲折上胜于金庸的古龙,就其总成就而言,亦达不如金庸的自然合理,这是武侠小说的大进步。故自金庸之后,港台各家,一则受西方小说技巧的薰陶,再则受金庸的指引,在布局结构方面,大体都有了改进。温瑞安在这方面亦表现了他的胜人之处。可能他年轻,受西方文学、新文学的影响较前辈为深(温氏亦为著名新诗人及散文作家);亦可能其天性较偏重理性,或可能其所著者,除神州奇侠系列外,都可单独成篇;写作时又往往一气呵成,很少逐日续写,所以在布局、结构上,明显地觉得较之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更谨严和少败笔。这固然是他时代和环境较前辈优越之处,但亦是由于温氏苦学和尽量发挥这一长处,有以使然。这是温氏写作艺术的第七个特色。
正因为温氏武侠小说具备上述七大特色,所以能在众多武侠小说作家中崛起,成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作家。而最难得的是,上述七大特色,多具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将会因年龄阅历的增进而日趋完善。温瑞安今年仅32岁,在未来20年中,正是作家创作力最旺盛、最有成就的阶段,因此,如果温氏能继续写作下去,相信以他的精美作品,必能鼓舞新一代的作家投身加入写作武侠小说的行列,武侠小说的第四次兴盛时期将会在不久出现;而温氏亦将继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古龙之后,成为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