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流年,时光未央(完结)(1/6)
科考,是每年举行一次的。
每年都是在秋季举行。
因为三月举行,很多远地方的士子,还没过年,或者刚过年,可能就要从家里出发了。
你总不能大过年的都不让人家一家团聚吧?
但是,开恩科时间就不固定了,你要是实在不想错过家人聚会,今年本来也还有一次科考的。
那介,叫“正科”,这种因为特大喜事,皇帝特旨增加的,叫“恩科”,皇恩浩荡!
因此,许多进京赶考的士子,一来就没打算考完就回去。
那些道儿远的,如果没考上就回,刚到家就得又赶回来准备秋闱了。
所以,三月份的恩科之后,没有考中的士子们,很多都留在了京城苦读,打算秋闱再战。
有鉴于此,唐治让户部筹措了一笔钱粮,给他们其中家境困难的,发放些钱粮。
这是德政,顿时让新皇帝大大地收获了天下士子的人心。
以唐治一贯喜欢搞大动作、折腾人的脾气,天下人都以为唐治称帝之后,会大刀阔斧、各种变革,而这也正是楼士德、狄阁老等人所担心的。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治理国家上,唐治深知若操之过急,就算是好心,也能办成坏事儿。
因此,唐治一改风格,变得极其稳重起来。
商税农税方面的改变,已经有了陇右做实验田,他是迅速推行了新制的。
农业方面,他鼓励革新,但并没有大动作。
那是关乎大家能否填饱肚子的事儿,必须慎之又慎,谁敢乱来?
不过,唐治一直在坚持科举的完善与改进。
从内容到程序,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巩固。
工科、术科、农科等纳入了科举入仕,那么将来,就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官员。
这些学科受到重识,自然也就会有越来越多这方面的人才涌现。
到那时候,唐治能想到的那点简单的玩意儿,和他没想到的或者不懂的东西,自然会有这些专学之人去改变。
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科考对世人的影响。
最初发明科举的帝王,本意只是为了和士族争夺对天下的控制权。
解决士从哪里来,士由谁决定的问题。
到了唐治这里,他霸道地添加了许多学科成为正科,将能改变的,将是天下的未来。
而且,他凭着个人意志建立一些新政,很可能在他生命终结之后,人亡政消。
但是,以科考的内容为引导,改变整个天下,那对未来的改变,才是不可逆的。
所以,前五年,唐治将国家大政,交由几位宰相们处理,他自己主抓的就是科考。
五年六科,培养了大批天子门生。
第六年,就是工、术、律、农等学科加入正科的第一次科考了。
这六年来,执着于旧学的,已经拼命考了六次,还不中的,大部分也都灰心丧气了。
参加新科考试的,都是六年来除了道德文章,兼习其他正科的学子。
未来,将在他们手中改变。
……
这五年中,唐治虽然主抓文教,但是对于军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铺陈与疏导。
朝中有楼士德、蒙寒空坐镇,陇右的李家成了唐治的忠犬,卢家彻底败亡,贺兰家和杨家是皇帝的铁杆,军队已经牢牢控制在这位年轻天子手中。
在第七年的时候,唐治着手对各地节度使进行改革了。
陇右顾沐恩、河西赖观复,是率先响应朝廷的。
唐治将陇右、河西两地节度使,改成了类似军区一样的存在。
节度这个职务,还是节度,但军政财民法分开了,军就是军。
以前只所以一揽子交给节度使,是因为一逢战事,战区长官必须拥有对地方上一切管辖权,否则来不及请旨,来不及调拨,会出问题。
唐治不是简单地改回去,他对于这些特殊地方的各种制度也进行了改良。军政财民法是分开的,战时当地升级为战区,各方面官吏,俱皆听从节度使调度。
但是,这些官员的任免,完全控制在朝廷手中,战事一旦结束,这些人与节度使的从属关系也立即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