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惊灭青灯宜秋楼(2/9)

外必先安内,蒙古人被太祖驱逐出塞外后元气已伤,虽仍时刻不忘逐鹿中原,但若无内应难成气候,倒是势力渐大的摇陵堂已成了我大明的最大祸根。他负手望天,朗声道:经过四年靖难之役,大明国力巨损,更导致权臣势重,祸乱朝纲。其中尤以洛阳王擎风侯为甚。赵擎风野心极大,这些年来招兵买马,势力渐长,洛阳城拥兵自立,摇陵堂威霸江湖,假以时日再勾结蒙古人,只怕又将是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之局

原来当年元朝的蒙古铁骑虽被明太祖朱元璋逐出中原,却仍在塞外漠北一带活动,时刻不忘重新进驻中原,蒙古诸部亦常常骚扰大明北疆。所以明太祖沿长城内外,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分别是: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九王各自守险控塞,垒帐相望,在长城沿线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边墙,有效地防御了蒙古大军的南下。但随着九王势力大涨,反而成了大明朝廷的一大威胁,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与重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议削藩以根除祸患,终逼得九王中年龄最长、权势最大、军功最高的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正式起兵,上书天子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最终建文四年,朱棣在金陵府奉天殿即位,改翌年为永乐元年,便是如今的大明天子明成祖。而这四年的叔侄夺权之战亦被称为靖难之役。

明成祖登基后立刻大开杀戒,对不肯投顺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又大肆启用新人,草莽出身的赵擎风先借着靖难之役的军功挤身朝堂,又因表妹赵可儿得宠于明成祖,被封为御赐亲王,成为朝中重臣。明成祖初登帝位,因天下方定,对江湖帮派多有倚重之处,炎阳道亦因此而立,并一跃而成为天下第一大帮。等到明成祖皇位渐稳,对江湖势力便生出戒心,加之北方旧元势力未平,以控四夷、制天下为由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平,在此情况下任命擎风侯在洛阳成立摇陵堂以对抗炎阳道。

萧弄月讲述一番天下局势后长声一叹:所谓兔死狐悲,鸟尽弓藏,郭大哥知炎阳道深受朝廷之忌,一旦天下大势已定,朝廷必将拿我炎阳道开刀,早就劝洪盟主在适当时候解散炎阳道,但随着摇陵堂的崛起,却不得不将解散之举押后。因为赵擎风野心膨胀,早已不满足做一个小小的洛阳王,若再无炎阳道与摇陵堂分庭搞礼,只怕立时就会起兵造反,为了天下苍生百姓,炎阳道退出江湖之前,必先要除去擎风侯说到此处,萧弄月望着苏探晴,眼中射出一道精芒:所以在去年秋日,洪盟主、郭大哥、顾凌云与小弟共同制订下一份名为断腕的计划,目的就是除去擎风侯!而正是因为顾凌云力荐,苏兄才成为完成此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苏探晴惊得目瞪口呆,按萧弄月所说,难道他们从去年秋日就已算到今日与自己的会面,而此计划的名称含壮士断腕之意,莫非顾凌云失陷洛阳亦是苦肉计?脱口问道:难道顾凌云被摇陵堂擒下乃是有意之举么?

不错。萧弄月缓缓点头:不但顾凌云是故意失手被擒,就连洪盟主之死亦是计划的一部份!

一直沉默的郭宜秋长叹道:其实洪盟主早已是固疾缠身,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方宁可舍生诱敌。不然刘渡微又如何可以害了他后仍能从容逃逸。

听到这惊天的秘密,苏探晴热血沸腾,扼腕道:洪盟主如此大仁大勇、殉道取义,实非常人能及,令晚辈肃然起敬!

郭宜秋道:我们早知苏少侠与顾凌云是生死之交,亦知道你与顾凌云当年约定杀死擎风侯替顾凌云之父、江南大侠顾相明报仇的约定?所以不但从未怀疑过你,反而要让你完成对擎风侯的最终刺杀!

苏探晴毅然道:擎风侯作恶多端,小弟于公于私皆早欲除之后快,只可惜力有不逮,前辈既然早有计划,尽可差谴,晚辈义不容辞。

萧弄月欣然道:有苏兄这一句承诺,断腕计划必可如约完成,洪盟主在天之灵亦可瞑目九泉。

当下苏探晴将自己与司马小狂、陈问风等人的约定都一一说出,连许沸天来自朝中刑部查实擎风侯造反证据、林纯对擎风侯心生怨恨被陈问风收为义女之事亦全不隐瞒。萧弄月大笑道:擎风侯众叛亲离,不但摇陵堂二先生之一的许沸天欲将其扳倒,连义女林纯亦生有二心,其命绝不长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