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派将远征(1/4)

了片刻,一切恢复平静。

人们才知道是经历了一场地震,太监,文武百官拥上前去,把皇上身上的烛火扑灭,从御案下抬出来。

只见万历皇帝面颊蜡黄,周身冰冷,口吐白沫,闭目不语……这可吓坏了朝廷上下,哭叫声,呐喊声混在一起,更忙煞了太监们。

万历皇帝经历了一场地震,整天惶惶然不可终日,似乎一切都被他置之度外。

而阴虎趁机又掌握了兵马大权,这时众人荐举杨镐为兵部左传郎兼辽东经略,阴虎启奏了皇上之后,万历皇帝便当即提起御笔批准。

杨镐是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中进士。

他先是做知县,后被调进京城,当御史,山东参议,辽海道守,辽东巡抚,但因乱杀边民,诡词报捷被御史告发,革职为民,解甲回乡闲居。

这天,杨镐因闲居告闷,便到商丘城南的火神庙闲逛。

他仁立庙前,回忆起自己的坎坷生涯,不禁凄然泪下。

正当杨镐痛心疾首之时。

忽然家人来报,皇上圣旨,他疑惑地回到家中,领旨后,连忙叫拜。

第二天,便起身进京一路上。

他思前想后,决心将功补过。

杨镐进京之后,万历皇帝马上召见,亲赐他一口尚方宝剑,授以全权,可随时有权处决总兵以下的将官。

杨镐在京筹划多日,宫中见闻使他心灰意冷。

到了二月,杨镐在阴虎的催促下,才不得不率师出征,迎着凛冽的西北风,向辽东进发。

杨镐率师出关的捎息,很快传到广宁。

此时,在城里养伤的皮廷相,正闲住在广宁新总兵李如柏的家里。

皮廷相名为养伤,实非有伤,上次他身为明军左翼副将,实则未见努尔哈赤的兵卒,就临阵逃遁。

为了掩人耳目,他偷偷地用剃须刀在左肩上划了道伤口,敷了些云南白药,就带着几名亲信,跑到广宁躲避。

恰巧,皇上下诏命李如柏代张承荫为广宁总兵。

因为皮廷相与李如柏是结拜兄弟,于是皮廷相由逃兵,一跃变为功臣。

李如柏亲自把他请到府上,待为上宾。

不过,皮廷相也有自己的心病。

他逃跑的那天,同行的还有一个姓陈的游击。

此人是镇守清河城的副将陈大通之弟陈大通,如果陈游击将临阵脱逃的真相讲出,将会以军法论处,斩首示众。

所以,皮廷相听说杨镐带着尚方宝剑出京,就惶恐不安。

此时,他在想,如何对付杨镐,以求脱身之计,想来想去,不得其“要领”。

于是,决定去李如柏处探一探虚实。

这天傍晚,皮廷相到李如柏的住处,恰巧李如柏正为杨镐准备接风的席宴。

李如柏见皮廷相送来,炫耀地说道:“杨将军与家父是世交,等他一到,我将向他荐举皮老弟为总兵官,到那时,老弟如何谢我?”

皮廷相心中有鬼老是走神,木然片刻。

随之笑道:“给贤兄弄三颗东海真正的珍珠!”

当晚,皮廷相如同吃了天宫的蟠桃,做了一连串的美梦。

夜半醒来,他点着长蜡烛,对着烛影自言自语起来:“老话讲,无毒不丈夫,既然杨镐可做靠山,何不趁机除我后患!”

次日中午。

皮廷相跟随李如柏迎出城外三里,隆重接待场搞光临广宁。

黄昏时分,大宴完毕,杨镐回到驿馆,兴致勃勃地召见在辽东的心腹密谈。

李如柏马上向杨镐荐举了皮廷相,杨镐当即答应向皇上禀奏,提升皮副将为副总兵,协助李如柏镇守广宁。

皮廷相谢恩之后,马上献策道:“杨将军乃大明朝一大台柱,要想重振朝纲,必扬善惩恶,顺乎民心。这样才能使将军之威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流芳。”

杨镐满面笑容地说道:“皮副将所言过夷,不过,言其扬善惩恶一事不可小觑。只是吾多年未到关外,不知其事,望爱将略述一、二”

皮廷相趁步向前,坐待不语。

杨镐笑道:“皮副将,尽管直前,不必避讳。”

皮廷相沉吟了一下道:“禀报大人,古语道:见微而知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