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侠气(1/2)
而成为宰相的最少有二十三人。不计较出身,从中国来看只要有“文明”的话便可以,就是说,只要同是走在“义”这条人间之道的话,就是朋友。这一点,跟日本以先天性“血统”来归结的做法根本不同。在日本,如果引入了日本民族以外的“血统”的话,就永远视他为“外人”。然而以文明来统合的,就是人间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的。汤恩比博士的遗书也有“向中国学习”。这是说,今后向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应向有史以来以一个文明圈发展过来的中国学习,好好学习她的智慧。最应要向中国学习的,不正是邻国日本吗?被评为最能表现出这种“中国心”的就是金庸文学。所谓这个“心”——就是贯彻与迫害战斗到底的信念,即使舍命也绝不后悔。我与金庸先生,就是以这种心情缔结起友情的。我们一见面,金庸先生便以坚决的口吻说:“中国有句格言:‘不遭人忌是庸才。’不遭人憎恨、不遭妒忌的人,绝不是大人物!”
原载于《明报月刊》二〇〇二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