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8)
任待燕遵从君命的决定到底有何感想。摇摆不定、首鼠两端,那也是欺君叛国的大罪,不过光是想想又不会害你丢命,只要别让外人知道你的心思,只要别让那些尴尬人物看见你的脸,读出你的眼神。其实直接回荆仙府闭门不出才是上上之策。荆仙在南方,远离两国议定的国境线,安安全全地坐落在新奇台——南十二王朝——的腹地。今年是南十二王朝的知祯皇帝掌国玺的第一个年头。王黻银自忖不是个胆大鲁莽的人。当初他就料到汉金会有不测,所以赶在围城之前就离开了京师。不错,他当初跟任待燕和老太师一起设局算计了寇赈,不过把自己的前途交给杭德金那样的权臣,大概也算是明智之举,而且事后证明也的确如此。可是,他未受到召见,就急急忙忙乘船去了杉橦。而朝廷里一片风声鹤唳,正忙于制定两国那份牵涉甚广的合约。后来朝廷里都知道他和都统制是知交,他又决定上朝为任待燕的所作所为辩护……这一切行动,不管怎么看,都可称得上鲁莽了。很久以前,他冲动之下叫来充当保镖的男孩,已经变成了男子汉,竟至于叫王黻银有这样的举动,叫他……唉,能叫他如此地仗义。王黻银的妻子在荆仙,正忙着往官署里添置家具,好让自己更舒服些,她要是知道了这些事情准会不高兴。所以王黻银什么也没对她讲。这倒好办,可除此之外的桩桩件件都叫人挠头。申尉晃将军曾经在西部指挥奇台禁军防御通往新安的道路。他没有领兵出征萧虏南京,后来番子南下,他也没有镇守京师。所以他活了下来,仍旧在统领军队。西部没那么重要,他的作战失利没有引起太多的瞩目——也没有引出太严重的后果。当初在汉金以北作战的将领,如今大部分都被砍头了。申尉晃大军当初被打得一败涂地,他当时就逃离战场,一路南下,马不停蹄地经过新安(新安城注定是要陷落),并且渡过了淮水。他来到大江边上的一个叫春雨的县城,那里有座规模适中的兵营,他让其他人相信自己的军阶比其他军官都高,然后轻而易举地把这支部队收入自己麾下。对此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在军队里,如果说有什么要紧东西,那就是军阶了。申尉晃的新队伍四处巡逻,搜捕山贼。到了冬季,阿尔泰人开始了他们的复仇之战。申尉将军决定弃守春雨,带着部队渡过大江,前往水泊寨附近的地区。有些士兵开了小差,有的留在县城里,有的留在郊外,但总体上,士兵们也没有什么不满。阿尔泰军拥有超过五万兵马,而且无恶不作,再者说,申尉晃这点儿兵马,能当得了什么?事后来看,这个县城和他们的兵营太靠南边,也太往西边了,根本没有受到威胁。不过,说真的,就算冒险留守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晚些时候,阿尔泰军出人意料地在东边被打得落花流水,申尉将军于是起程前往杉橦——事态渐渐明朗,新的朝廷将会安在那里。他叫手下过河回到军营里,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刚来新的京城那会儿,他担心某个大人物知道自己在北方如何吃了败仗,或者干脆不喜欢他(有些人是不喜欢他),所以他露面时都很谨慎。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朝廷南迁,新帝登基,召集官员开始行政运作,这一切所引出的种种混乱,正好给了各种各样——有可能并不擅战阵——的聪明人许多机会。彼时都统制任待燕在大江上大破阿尔泰军。番子们向北一路逃窜,任待燕则在其后穷追不舍。在申尉晃看来,这个人很不简单。杉橦城里开始有传言说,两国正在议和。申尉晃意识到,不管最后谈出些什么条件,看样子以后都不用跟阿尔泰人打仗了。他自信不管新的国界划在哪儿,他都有能力对付土匪山贼和流民武装——当然,前提是派给他足够士卒。在他看来,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要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而在朝廷里,把握时机则是立足的根本。因此,任待燕当初未经调遣就大举发兵北上,如今被召了回来,而且九成九要失掉兵权——哈,一听说这个消息,但凡是有点野心的人,谁会看不出来,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张馅饼?
申尉晃有门路面见圣上和同平章事大人。为此他花了些许钱财,不过这类事情一向如此。他不太清楚自己对新上任的同平章事大人感觉如何。杭宪是老太师的儿子,老太师又是个让人害怕的人物,所以他无疑还是小心为妙。申尉晃早已看出来,年轻的官家性格直率,心中焦虑。申尉晃打算把这些事情掰开揉碎了讲给官家听。他想说的很简单:任待燕这人常有惊人之举,显然是一个心腹大患。不过这不是申尉晃所关心的,他毫不怀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