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逃出生天(0/2)
逃跑中,赵昺看到无数大宋子民或者是被元军杀死,或者是跳海自杀,心中悲痛不已。
他突然想到,即使自己不能解救他们所有人,但能救几个是几个,决不让崖山海战二十万军民皆惨死的悲剧重现。
“陆丞相,咱们不要只顾自己逃跑,也让其他人砍断绳索,各自乘船逃跑吧!”赵昺从陆秀夫背上跳到甲板上说道。
陆秀夫听到小皇帝关爱百姓的话,心中又是一阵感动,只觉得小皇帝有爱民之心,有中兴之主的模样。
不过,他的心中却有其他想法。
“陛下,正所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百姓为陛下而死也是死得其所,陛下无需自责。再说,若是让他们也一起逃跑,到时各种船只乱作一团,很有可能会相互撞击,影响咱们的逃跑大计,到时,咱们就谁也逃不了了。”
听到陆秀夫的话,赵昺若有所思。
陆秀夫是儒生,思想上也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忠君爱国为主,是那种“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
想当初陆秀夫、张世杰之所以把二十万军民都安置在海上,而非更容易撤退的陆地之上,就是严防有胆怯的军民偷偷逃跑,而不是为国战死。
所以,陆秀夫此时所说的话是他儒家思想的反映,赵昺心中十分理解。
只不过作为穿越而来的人,赵昺有着前一世的思想,他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么多无辜的军民为自己而死,他更想让他们逃回陆地,逃回家乡,让他们好好活着,等待自己重回中原的日子,让他们看到大宋的旗帜重新飘扬在天空。
此时,几个身高马大的士兵正奋力砍着绳索,以便让这艘新的“龙舟”与其他船只脱离。
“陆丞相,如果只有我们砍断绳索逃跑,很容易因为目标明显而被元军发现,若是让所有军民都砍断绳索,各自逃亡,到时各个船只四处乱窜,元军必定注意不到咱们的船只,这样,咱们便可以更安全的撤离。”
赵昺知道只有这样说,才能让陆秀夫这名儒生同意自己的想法。
听到皇帝的话,陆秀夫一愣,他没想到一向十分顺从自己的小皇帝竟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个说法还颇有道理。
“难道太祖真的托梦给小皇帝了?”陆秀夫在心中自问道。
时间急迫,陆秀夫未再多想,便传令下去,让各个船上的军民都砍掉绳索,各自逃命。
很快,这条命令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了各艘船上。
此时的宋军虽然大败,尤其是离元军比较近的船只已经被元军占领,上面的军民也是被杀的被杀,跳海的跳海。
但里侧的船只尚保存完整,上面的军民也有一定的组织度,他们得到命令后,便是拼命砍断绳索,然后驾驶船只向大海深处逃跑。
此时,赵昺“龙舟”上的绳索已经全部被砍断,船只慢慢脱离那些被绑在一起的船队。
这时,赵昺又想到张世杰这个人。
史书记载,崖山海战快要战败之时,张世杰劝陆秀夫带上小皇帝逃跑,可陆秀夫看到大宋最后一支军队被彻底击败,觉得大宋再无回天之力,便拒绝逃跑,而是打算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
陆秀夫不逃,张世杰只能自己砍断绳索,带着十一艘船只逃往陆地。逃出生天后,他找到当时的太后杨淑妃,也就是赵昺的养母,希望杨太后可以再找赵氏后人立为皇帝,以图继续抗元。
不过,杨太后听到赵昺已亡,想到自己先后看到三个小皇帝降的降,死的死,便是心灰意冷,直接跳海而亡。
然而即使这样,张世杰也没有放弃抵抗,更没有投降元朝军队,而是继续率军与元军作战,直到生命的尽头。
赵昺从后世穿越而来,知道张世杰的忠心,再加上如今的大宋早已没啥靠谱的将领,觉得一定要找到张世杰,予以重用。
“陆丞相,咱们应该将我们逃往流求的事情告诉张将军,以齐聚一堂,共商大计。”赵昺简单的向陆秀夫说道。
此时的张世杰官职为太傅,但由于他是大宋军事统帅,所以大家都叫他一声“张将军”。
陆秀夫与张世杰同朝为官,又都是主战派,所以关系很好。听到皇帝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陆秀夫便叫来几个信得过的士兵,让他们分头寻找张世杰,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