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顺境中折腾出“大买卖”(0/14)

第11章顺境中折腾出“大买卖”

商场变化无常,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每个创业者都要及时调整方向,像一名优秀的船长,安全驾驭好自己的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永不止步的行动,才能令你的事业屹立不倒,并且更大的机遇就在前方不远处!

安于现状,就会输掉未来

在现实中,很多商人走向失败,常常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恶化,而是由于他们自己不愿继续折腾下去,选择了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很多老板辛辛苦苦地创业,把企业折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开始莫名地满足了,误以为这个企业可以基业常青,不管是奋斗的心气还是动力都开始下降,往往在这个时候他很有可能栽跟头或者遭遇“滑铁卢”。

追求卓越和出色,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你必须在功成名就的时候继续付出超乎常人的辛苦,牺牲更多休闲和娱乐的时间。

在赚钱之余,暂时松一口气,卸掉身上的重负,可以有利于你恢复元气后继续负重前行。

但是,长时间沉迷于“随遇而安”的心境,慢慢地你就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安于现状。

当你沉浸在觥筹交错、日光浴和高尔夫球场时,可曾想到自己的事业很可能已经走进了暗礁汹涌的区域,前方的危险无处不在,而你却浑然不知。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李健熙就在集团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全新改革。

当时,三星已经是朝国排名第三的大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顺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出如此重大的变革,无疑令企业内部人士非常不理解。

但是,李健熙坚信变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他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推进。

为了显示自己改革的决心,李健熙在与员工一起进餐时,将惯用的右手绑了起来,改用左手就餐。

这种做法,既表明了改革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也显示了李健熙必胜的决心。

在组织和机构的精简之后,三星集团的实力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

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三星不仅成功躲避了风险,还在其他企业衰退之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韩国实力最强的企业。

一个人什么时候才算是最成功,什么时候他才可以停滞不前?

答案根本不存在。

你可能会在某一时间段到达事业暂时的高峰,但如果此刻停滞不前,那么危机就会自然浮现出来。

没有绝对的安逸,只有永远的变化。

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会淘汰掉那些安于现状的庞然大物,比如恐龙。

而经营一家企业,越成功往往就意味着越危险:亨利·福特认为自己的型车能够永远畅销,结果他只生产一种车型的固执做法,导致福特公司濒临破产;b总裁小沃森骄傲地宣称“未来电脑的主宰就是大型机”,结果业的“蓝色巨人”差一点就遭遇拆分的命运。

与之相似的错误理论,还有柯达提出的“我们就是胶卷和照相机”以及阿迪达斯“我们将始终生产最专业的运动装备”。

这些企业及其领导者,无一例外地安于现有的成功,不思进取,不适应变化,最终丧失了行业龙头的优势。

“成功只有18个月的保质期。”

这是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留给我们的名言。

盖茨认为赚取盈利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不管你的产品有多成功,你距离失败只有18个月。

回顾微软公司的创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足以说明,为什么微软会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成为人们心目中受人敬仰的公司。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r的诞生,引起哈佛大学在校生的比尔·盖茨的注意,他敏锐地从中看到无限商机以及电脑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了不错过这个千载难逢机会,比尔·盖茨毅然中途退学,与校友保罗·艾伦共同创业。

1975年,盖茨和艾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微软。

不过,最初的几年,微软一直在一家汽车旅馆的地下室里运营。

1980年,微软为“蓝色巨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