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特务天下(2/10)
躯壳之中—须知人之魂魄,也有几钱几分薄力,只这一影翩跹,奄奄归卧,更令泥丸旋转得欢快起来。甘凤池就这样死去活来了。在江南八侠说部故事中,这一回的回目正是“甘凤池摘瘤还咒誓/泥丸功导穴召英灵”。
回头且说囚困瘫痪于南昌行营计划处的李绶武一旦想起吕元和甘凤池的这一段旧事,精神猛可一振!想那甘凤池起死回生的经历俱载于书册,班班可考。莫说我没有死,还能打哆嗦,那么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想到这里,李绶武精神一振,默想起自幼即寓目诵习,只是从未熬炼苦修的“泥丸功”内容。济宁李氏这一支的“泥丸功”别无可知而传者,倒是在《七海惊雷》这部看来如武侠小说的作品中形容过,昔年负棺归葬师尊到凤阳地头,从空棺中得了部随读随灭的奇书,李甲三乃小说中的角色,不过是一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七海惊雷》的作者“飘花令主”形容其功法操演的步骤甚详,居然正是从神封、三里、阴市、曲垣、环跳、期门和神庭这七穴观想—须知这七穴正乃甘凤池死而复生之际,由泥丸处最早启动的七个穴位,只不过李绶武凭读书印象随想,其先后顺序正好相反。
在此处不得不岔向歧路说出另一首尾:《七海惊雷》一书乃一九七七年一月出版,上距李绶武入“南昌行营”已四十五六年,李绶武岂能依照四十多年以后问世的一部小说中虚构而成的功法,于旦夕间救转自己的一条垂危性命?然而,“飘花令主”描述这李甲三从观想七穴而于顷刻间练成一部“以心念驾御气血周行;内铸腑脏、外铸筋骨的奇术”,其细节恰恰与李绶武向孙小六所追述的往事一模一样。这么一来,其间情由便十分复杂了。倘若按诸常情事理言之,李绶武初演“泥丸功”决计不可能是在读了出版于四十多年之后的《七海惊雷》才做到的;那么,为什么不反过来说,倒是《七海惊雷》的作者“飘花令主”曾经像孙小六一样听李绶武说起“南昌行营”中的一段经历,才将之巨细靡遗地植载入书,是以寻常读者只道那是角色李甲三的际遇和体验;殊不知那情节却是李绶武的人生中十分真实的一段过程。
总而言之,如果将小说和实情对照参详,便更得以详知当时究竟—李绶武一旦观想起那七处大穴,但觉分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微光分别自那七穴涌入丹田,七色微光倏忽冲撞、融会,居然形成一旋转不休的虹影,虹影越转越疾,诸色乍然泯灭,便只剩下一圈白色轮迹。也就在这白色轮迹方且形成的当儿,云门、中府、巨阙、章门、京门、季胁、太仓等七穴也相继为应,分别在李绶武的观想之中出现了七色微光,并再次涌入丹田,绾成虹影,重铸轮迹。到了这一刻,李绶武才渐渐悟觉:幸而自己记忆所及的七穴部位无误,正是在脉血周流之际与泥丸直接作用的七个穴;其实,更幸而因为他记诵所得,无意间逆悖了次序,否则顺之作用,以李绶武这等从未练气行功的人突如其来地“以意使气”,且又让这未经导引、舒张之气抢攻神庭穴,则非但无法开启泥丸,恐怕还要落个“五腧俱伤”—然则李绶武即使再有几条大命也活不转了。但是他颠倒了次序,由胸口神封穴起观想、导气息,恰为合宜。正因神封穴在灵墟之下一寸六分,为足少阴脉所发,“足少阴、太阳,水也”,水性阴柔就下,顺势利导,得以缓济奏功。
李绶武就这么躺卧静息,听任前后七穴遂次第而渐渐活络,泥丸更不疾不徐地向前催转,下经会阴而入督脉,沿脊柱而上,分别向后脑的浮白、风府—也就是耳后入发际一寸以及项后上发际一寸的两处穴位。就在这两穴中有了澎湃汹涌的动势,李绶武微微笑了起来。他知道自己有救了。
如果这个人生片段能够开展得像《七海惊雷》的小说角色李甲三的遭遇一样顺利,李绶武行气冲撞周身三百六十要穴的功法将在三个时辰之内逐渐修成,届时他只须大摇大摆走出这计划处,穿过一条长廊,步下两截楼梯,再向北踅行三十步,便算是脱困了。其间即便是无数魑魅魍魉、修罗夜叉前来阻截,也抵敌不过他拂袖弹指之力。那么,济宁李氏一支的泥丸功自将开立出二十世纪武林版图之上的一片新疆域。无奈李绶武素无扑刀赶棒的兴味,神功鼓血振脉之下,方才将损伤的神经束修补疏通过来,这位仁兄便勉强撑身而起,蹒跚踱走,来到其中一壁的橱架之前,随手翻看起那些宗卷文书。
李绶武阅字读书二十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