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轰动效应(2/4)
个编辑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本报观点。
对于之前抹黑奇点乐队的文章,某编辑已经羞愧离职。
其实明眼人谁不知道啊,这帮搞纸媒的,一旦说错了话,直接就开始推脱。
到时候来一句“此人已死,有事烧纸”。风头一过,到时候换个笔名,就又是一条好汉了。
对于这些没有下下限的媒体从业人员,很多人真的是敬而远之。
不过当初客观公正报道的媒体,这下可算是大赚了一波声望。
读者对于他们秉承客观报道、尊重事实真相的媒体操守,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导致报纸和杂志的销量,都增加了不少。
因此,音乐节一结束,这些尝到了甜头的媒体,又开始了一波蹭热度的内容专题了。
接着这些专题的内容,这些报纸、杂志的销量都纷纷上扬。
不少报纸低估了读者吃瓜的热情,导致印刷发行量保守了一点。
分发到各个报亭报摊的量,很快销售一空。这些报摊的卖报小郎君也只能望摊兴叹,这尼玛有钱赚不到啊。
有那么几家胆子大的报社,直接把发行量翻倍加印后,也都全部售空。
这一下就吸引了不少读者,对他们报纸产生了兴趣和忠诚度。
让这些报纸在往后的销量,上升了非常多,抢了不少同行的市场份额。
做出这些英明决定的报社负责人,因为此次判断准确,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可谓皆大欢喜。
也难怪,新闻媒体嘛,就是靠新闻吃饭。
可是大新闻,特别有吸引力的新闻,也不是天天都有,就看能不能把握住了。
音乐节带来的轰动效应,对所有相关行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作更忙了,赚的更多了。
偶像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偶像巨星的出现,可以带动话题热度,带动媒体效应,带动广告效应,带动产品销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秦川和奇点乐队这次复出,产生的就是这种连锁反应的轰动效应。
随着各大广播电台获取了播放权后,奇点乐队的几首歌更是在无线电波中循环播放。
之前没关注,不知道,不了解的用户们,都已经被影响了。
用全民追捧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不少铁杆乐迷,在网上还不时的秀起了优越感。
纷纷在论坛、贴吧、bb发起了秦川亲传的凡尔赛帖子。
《十年老粉,今日圆梦。唯一的挚爱——奇点乐队》
《摄氏三十八度九,在东郊森林公园的我为何不觉得热》
《秦川王者归来,都给我爬》
《就凭这四首歌,粉一辈子》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电视听歌?》
《泪了,让那些喊摇滚已死的人无地自容吧》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有一种相声式的幽默吗?》
这类的标题党帖子,在各大论坛层出不穷。
可是每个帖子后面,都至少有几百条讨论和回复。
网民好像聊不完一样,每个帖子都积极参与,很少看哪个帖子沉了,就连一些喷子杠精帖子,都很多人回怼。
不要问为什么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就已经有了喷子和杠精。
可能打从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的后,就诞生了这个物种。
尤其是从部落狩猎时代跨入到农耕时代了,喷子杠精就更多了,因为都是吃饱了撑的嘛。
此刻,所有论坛的水友,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能买到奇点乐队的新专辑?
各论坛,对此问题的节奏,出奇的一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论坛都是藏龙卧虎。
天呀bb,是国内最火的论坛,上面各大板块的版主,很多都是现实中的牛人。
比如有前前朝的格格啊,某部落的酋长啊,某国和情人私奔落难的公主啊,年薪百亿的上市公司啊,家里钱多的都几卡车几卡车运不完的煤老板啊。
盛传,还有诸天万界的主角大佬,在天呀bb上开了聊天贴子。
破碎虚空的,修仙渡劫的,末世超能的,p基金会的,捉鬼驱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