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藉慈力干戈化香花 悯众生经典传东土 (4/8)
身荣耀!”如来赞道:“好个慈悲悯世弟子!老僧便允你在长安译经弘法。二十年后,咱们师徒再会于灵山!”
如来遂着神象驮唐僧与经籍回长安。仍是观音送出山门,笑道:”在长安译经,休要学前辈鸠摩罗什,纳妥生子呵!”三藏微笑拜曰:“弟子不敢吞针①,焉能效尤!”辞别观音菩萨。观音立在石阶上嫣然一笑,道:“二十① 吞针句——后奏时高僧罗什入长安译经。皇帝待以国师之礼,赐美女十名,逼令受之, 罗什曾聚弟子,当代吞针,谓无我神通,不可效仿。以此止诫众人。
载后,我仍在此迎迓!”目送三藏远那太宗皇帝夜间得一梦,知唐三藏将归,即传令宰相房玄龄率三公九卿、一应僧官翌日一早恭迎于西郊。神象午时降临长安城西。三藏下了象背,卸下经卷,共是六百五十七部。众官使华辇载了唐僧、经卷,前呼后拥人长安城。一城百姓拈香散花,挤在朱雀街上,争先瞻仰三藏神采。塞街充衙,盛况空前!唐僧油然思起多年前为取经潜逃出城时情景。今非昔比,不禁感慨万千!
那众官将唐僧接入弘福寺。一寺僧人都来奉承,询问西行经历。三藏道:
“端的离奇曲折,容贫僧日后记载下来请诸位长老过引”翌年由三藏口授,弟子笔录,果成十二卷《大唐西域记》,详记一路见闻及诸国风土习俗、山川物产。至今传世。此乃后话。
是日晡时,唐王召三藏入宫。抚慰之余,忽问起当年随行赵钱二校尉下落。三藏只道两人积劳成疾,途中暴亡。太宗信以为真,即传旨厚恤其家眷。
叙说片时,又赐宴为三藏接风。席间唐王闻三藏一路所经艰厄困苦,十分钦佩;请教佛理经义,又聆其言辞隽永、见解警辟、愈加叹服。遂诚心请三藏脐身卿位,共谋朝政。三藏力辞道:“贫僧无所求,只愿开译场翻经。还望陛下成全!”太宗皇帝慨然应允,着房玄龄在全国选通梵文晓经论高僧入译场为“证义”、“缀文”①等,辅佐三藏;又备齐“笔受”、“书手”②一应人员;译场所需一切用品亦由朝廷供给。
万事咸备,“译主”三藏即开场译经。先于弘福寺,后又移居慈恩寺翻经院。先后主持译出各类经籍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余卷。使大乘经典在东土广为流传,皈依向善者日众。太宗皇帝在世时,对法师极为推崇;三藏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后,他欣然作《大唐三藏圣经序》,褒赞法师取法、译经功绩。序云:
..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使千古而传芳。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振理,广彼前闻;裁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穷尽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译布中华,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千焰,共拨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回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欤!
三藏回长安第二十年早春,译毕《大般若经》不久,于玉华寺溘然长逝。
据寺僧说法师寂灭时,曾闻天上一派仙乐,悠扬悦耳;又见半空祥云蔼霭,多时才散。一准是菩萨仙圣迎法师赴灵山成佛也!消息传出,长安城中无人不信。
1988.5—1993.8 草稿
1993.9—1994.9 稿
① 证义、缀文——为译主的高级助手,负责校勘译文辞义与文稿润色。
② 笔受、书手——为译场一般工作人员,负责记录译主口授的译文与誊清文稿。
1994.10—1995.9 二稿
1995.12—1996.3 三稿
后 记
八年前春天的一个清晨,窗外阳光明媚,丁香婆娑。我伏在书桌上写下《新西游记》的第一行字。时光流逝,转瞬八载过去。唐三藏终于到达他心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