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8226;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

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所以据西晋太康初年(3世纪80年代)的户籍,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当年蜀约九十四万口,魏则有四百四十三万口,蜀魏的比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吴约二百三十万口,若假设前述魏蜀人口不变(因史料考证欠缺,略以三国人口零成长为前提),吴魏比为为百分之五十六。三国时期总人口约767万,与上述之值并无太大出入。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

国别户数(万)人口数(万)

蜀2894

合计183.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万多一点。吴灭时约四十余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有兵二十余万。

蜀汉在三国后期军事上比较活跃,但蜀汉发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要用10万兵的话,则10个人中要有一个当兵,老幼妇女去掉,只选青壮年,比例要达多少?还要不要发展生产?历史上(正史)的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此时孙吴有兵23万(230万人口)。曹魏有兵50万(443万人口)。魏蜀实力相差悬殊,正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总兵力加起来都没有30万。最多的一次6万,最少的一次万余。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能拖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万。魏国的西线防御兵力在20万左右。(曹真一路近10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诸葛的北伐,所谓“统一中原,恢复汉室”实际上已经是个口号而已,其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垄。此时荆州已经失守,按其所谓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最后一丝希望也已消失。取垄在战略态势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毙而已!历史只相信实力,无论是财力、物立、人力,蜀汉已是远远落后于其他两方,只能寄希望于孙氏联盟才能得以苟延残喘。但是无疑,统一的重任他们是没份的。

史书上记载的三国著名大战实际兵力如下:

官渡之战,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众十余万";

火烧新野,认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无史书记载)。

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孙权五万,刘备一两万.<<三国志>>记载详细。

夷陵之战,陆逊统率的吴国抗蜀军:兵力5万。(《资治通鉴》、《三国志吴主传》、

《陆逊传》均有记载);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