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204.被「拿捏」的徐先生(1/3)

情况下,江州虽然没有封城戒严,但也拉响警报。

徐永生此番暗地里行事,不欲旁人知道自己曾来过江州,是以更加谨慎。

暂时不入江州城,他先在附近浔阳县乡野间转一转,看一看。

徐永生先尝试寻访可能存在的南朝后裔,但暂时没有收获。

谛听夜夜外出,同样没有带回喜讯。

倒是徐永生本人暗中查访下,综合多方面信息,发现一些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这里确实曾经有过南朝后裔逃亡。

但据说都死在鄱阳大泽内。

和宋氏有没有关系不好讲,但他们收藏的那幅南朝玉画,可能便是这麽来的。

徐永生不急不躁,陆续扩大范围。

暗中寻访南朝后裔的同时,他也在观察江州这边的环境与民生。

总体来说,这里比较富饶。

远胜朔方边塞不说,比江北中原很多地方的情形也都要好不少。

环鄱阳大泽周边,不愧是江南西道有数的膏腴之地。

徐永生大致逛下来,对于在江州声名显赫的宋氏一族,周边百姓多在称赞。

这里说宋氏善人多,经常赠医施药,不取分文。

那边说宋氏教化本地其他中小乡绅以礼,令他们善待乡里。

徐永生不置可否,只是悄然漫步而行。

他靠近鄱阳大泽岸边,继续多看多听。

大泽边缘,挨着浔阳县的地方,修筑有大片湖堤,长长延伸过去。

附近人,将这里称为宋公堤。

宋公,并非单只一人,而是宋氏一族多年来,一代代人陆续修筑。

最近的一位,正是如今的宋氏家主,宋季礼的长兄宋伯礼。

不过,湖堤当前已经有些年头,受水势影响,渐渐破损。

今年五丶六月份时这条宋公堤有多处决口,到现在七月份了仍然可见水患的残留影响,多片良田被淹。

不过宋氏已经放出话来,今年入冬农闲之时,便再出钱出物,组织乡民重修大堤,以杜绝来年水患再次来袭。

夜深人静时,徐永生沿着湖堤走过漫长距离。

初时看下来,没什麽问题。

虽然已经有年头,但看得出当初筑堤所用石材不差,可以说是下过一番功夫。

当然,都是世俗意义上方的普通材料,由普通工人构建,没法指望宋氏顶尖高手亲自下水垒石筑土,没法指望他们将自家珍藏天材地宝投入到修筑湖堤上来。

但凭良心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不是个豆腐渣工程。

可是……

随着徐永生走得远看得多了,他渐渐开始察觉出一些蹊跷之处。

用工用料,施工作业,应该都是没问题的。

但这条大堤的最初设计,未必妥当……

徐永生没有声张,又继续多走一些地方,一边观察湖堤,一边留心同鄱阳大泽和南朝后裔相关的传说。

过了几天后,谛听忽然带回这样一条消息:

【宋显成率众在鄱阳湖畔紫松林内,设置儒家典仪。】

徐永生抬头望天。

今夜阴云密布不见月光,夜色相当昏暗。

宋显成,他有耳闻,不及宋敏宜等人出名,但也是宋氏嫡系子弟,同辈人里堪称骨干。

紫松林,在鄱阳大泽岸边,前两天徐永生才刚刚路过那里。

鄱阳大泽附近布置儒家典仪,应该并非晋升相关,而是与地脉山水有关。

联系到江州宋氏近日的处境,徐永生猜测宋氏可能有多手准备,不是单纯只寄希望于献礼上贡博取乾皇欢心。

略微思索后,徐永生悄然前往紫松林。

在这里,他见到宋显成等宋氏子弟分作两队。

一队人在紫松林内部摆下桌案布置典仪。

另一队人将他们带来的九根粗大黑木,先悄然从湖边陆续送入水中,并将九根黑木深深钉入湖底泥沙中。

他们动作隐蔽,趁夜色行事。

到场的人也都是宋氏嫡系子弟,没有雇佣外人。

「这一趟,怕是要彻底把整条堤都冲毁了。」有人嘀咕:「叔祖修炼有用,这堤本就挨过今年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