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洲际弹道导弹让美国方面如临大敌(1/4)

天拍摄的卫星图片执行的分析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发射阵地。”威廉局长不满的喊道。

“好的,头,我这就开始,不过咱们的卫星角度还是有些不对,是大倾角拍摄的,很可能看不清。”

“我不管,缅甸方面既然已经通报了那么详细,此刻他们的发射阵地应该完成建设了,不清楚也没关系,找到位置后,我再向NASA申请变轨一颗极地卫星。”

“好的,头,我这就开始,幸好咱们的电脑已经更新了,芯片已经是英特尔用320纳米光刻机制造的最新一代中央处理器,搭载的图片处理软件能帮我排除90%以上的自然地形。”

强尼一边双手十指全速敲击键盘,一边不忘介绍他工位上的最新款电脑。

此时的个人电脑产业,因为有星耀电子的参与,芯片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超此前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4月19日提出被广大集成电路研究人员普遍认同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约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同时性能提升且成本下降。

他在《电子学》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上发表的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Cramming more 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中首次提出这一观察结论。

其实一开始他说的是晶体管数量每年翻倍。

但是到了1975年,因技术复杂度提升,摩尔将翻倍周期调整为18-24个月。

这一版本成为广泛引用的标准定义。

但是从1983年开始,这个定律不再准确了。

星耀电子以每个8到14个月的速度,就发布一款最新的CPU。

其大规模量产的芯片制程从1.5微米开始,就持续的维持这个更新速度。

这让英特尔和AMD等美国芯片企业苦不堪言。

在未进入500纳米制程之前,英特尔和AMD公司还是不慌不忙的。

因为当时他们手上的技术储备已经有380纳米的制程了。

但是当他们在1985年底,想抢先星耀电子,发布一款400纳米制程的CPU时,却被星耀电子提前1周,发布了350纳米制程的CPU。

虽然这款CPU,因为软件适配问题,以及美国的市场准入问题,没有在北美地区大规模销售。但是在美国本土之外,这款芯片却大杀四方,众多的个人PC销售公司采购这款物美价廉的芯片,安装到自己最新款的组装机上,销售到全世界。

当然中国市场是星耀电子和国内几家科研机构扶持出来的电脑公司的,他们是竞争不过的。

到了1986年,星耀电子的电脑业务,已经在开始转型了。

不再扩大组装工厂的规模,而是尽量扶持国内外的组装厂。

它自己则是只维持一个实验性为主的组装厂,只保留一个高端品牌和一个中端品牌,用于测试最新款芯片。

英特尔等欧美企业见打不过,就用禁止进入和新闻屏蔽的方法,这也导致很多美国人,根本看不到星耀电子发布的一系列电子产品。

所以强尼此时虽然作为CIA的情报员,却还是在用性能一般的英特尔出品的CPU。

大概40多分钟后,强尼终于从几十张缅北地区的卫星图片,发现了一个疑似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阵地。

“头,我找到了,这里,一个叫辛冈甘迪的地方,有几个建筑,非常像你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阵地。”强尼将电子地图共享给威廉看。

“确定吗?”威廉看着由像素点组成的非常抽象的图案,略带怀疑的说道。

“90%的可能性,目前这枚卫星只能拍到这个清晰度,根据我此前查看苏联和中国的洲际导弹发射阵地,应该错不了。”

“好,把坐标发给我,我让NASA协调再变轨一颗侦查卫星,尽快过顶拍摄,一定要把他们的发射阵地和导弹看清楚。”威廉局长听到肯定的回答,赶紧去打电话了。

“您好,这里是NASA的詹姆斯。”

“詹姆斯,我是威廉,你应该收到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