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铝(1/3)

在缅甸这个原来的穷国,一下子搞三款不同的火箭,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缅甸方面的解释也很离谱。

他们表示之前在设计时,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某个型号能否成功,所以一开始就同步设计了3个型号,并先后开始试制和组装。

对此美苏等大国是不相信的,觉得缅甸方面肯定隐瞒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没有对外披露。

可惜民用火箭怎么发展是各国的自由,他们没有那个权力去插手。

中国方面倒是在考察的时候,就被缅甸方面告知了某些“实情”。

虽然对缅甸这种财大气粗的浪费做法有点看不过眼。

不过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有时候还隐隐的有点羡慕缅甸的同行,他们的组织能提供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给他们试错,让他们尽情的把脑海中的创意付诸实践。

国内此时虽然经济情况大有好转,但是各方面要钱的也多,即使国家再怎么重视,能分配到的资金还是非常有限的。

不过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备忘录签署后,国内方面的投资还是提升了很多的。

比如载入航天工程就提前了将近10年。

原本的计划是要在1997年前后再正式开启航天工程的,此时有了缅甸方面的参与和某些技术支持,时间就提前到了1987年。

缅甸方面在完成苍龙I号的设计定型后,整个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就此开启了狂飙突进的模式。

位于马高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厂,总共3条流水线开始了全速运转,每天都能生产1台甘高发动机,每3天能生产1台敏金发动机。

这个产能下,每个月可以为火箭组装厂提供4枚火箭的发动机。

铝合金箭体制造厂的产能也拉满了,每个月同样可以为仰光的火箭组装厂提供4枚火箭的箭体外壳。

此时的缅甸还没有发现大型的铝土矿场,铝的来源还主要依靠从苏联进口。

另外跟中国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后,他们已经答应每个月提供1.2万吨铝锭给缅甸。这个量是中国方面目前的极限了,为此还不得不缩减了民用铝制品的生产。

因为铝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但是一直到17世纪才被科学家提炼出来。

因为铝在自然界中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铝要提炼成单质,在没有降低熔点冰晶石的情况下,需要极高的温度(2000多摄氏度)。

因此18世纪的法国,拿破仑在宫廷里宴请宾客时,他自己用铝制餐具,而宾客们用黄金和白银餐具,可见当时铝是多么的难得。

不过到了19世纪,美国科学家霍尔-埃鲁特发现了冰晶石(NaAlF)能显著降低氧化铝的熔点,从此铝的生产难度大大降低,成本也渐渐的可以被平民百姓所接受。

但是对于一般的工业国来说,电解铝工业还是一个能耗非常大的产业,一般都是只维持最小规模的工厂,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其他的还是从苏联和美国这种工业大国进口。

铝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工业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氧化铝(AlO)的提炼和电解铝(金属铝的制备)。

氧化铝的提炼以拜耳法为主。

第一步是将铝土矿(主要含AlO)粉碎至细颗粒。

第二步是用浓NaOH溶液溶解铝土矿中的氧化铝,生成铝酸钠溶液。

接下来就是沉降分离,去除不溶杂质(赤泥,含FeO、SiO等)。

去除杂质后的溶液要降温并加入晶种,析出氢氧化铝(Al(OH))。

最后高温煅烧氢氧化铝,得到氧化铝(AlO)。

经过以上步骤提纯的氧化铝,就可以用来电解生产单质铝了。

将氧化铝溶解在熔融冰晶石(NaAlF)中,形成导电电解质。

接着将直流电通过电解槽,在阴极析出液态铝,阳极释放CO。

在阴极附近,要定期抽出铝液,这些铝液经过模具降温,就铸造成了铝锭。

以上步骤中,电解那步耗电量极大,每生产1吨铝锭,需要消耗约1.3万至1.5万度电。

换算一下,电解步骤,每制造1公斤铝,需要消耗13到15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