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2/4)
弹确实不一般。”
原来温伯格部长已经收到了夏威夷的地面大型望远镜的观察数据,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数据以及太平洋海军方面传递回来的情报。
夏威夷方面的射电望远镜倒是有看到对方的身影,但是目标远在距离地面1200公里的太空。
美国方面目前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将处在外太空的导弹打下来。
天基红外系统这次居然没发挥作用,根本就没看见对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实那是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氮化镓干扰机发射了L波段噪声,压制了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凝视型传感器,这让美国的防御系统变成了瞎子。
太平洋方面倒是有一些有用的数据。
不过看完后,温伯格部长不由得头疼起来。
因为数据显示对方的弹头是能进行末端大范围机动的,并且是以15马赫的高超音速机动。
这个分析结论一出来,相应的专家都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数据错误,让太平洋海军司令部仔细核对。
不过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此,对方的导弹是一种设想中的乘波体结构。
乘波体这一概念是1950年代,英国科学家Terry Nonweiler首次提出的,他指出飞行器可借助激波产生的压力差实现高效升阻比。
1960年代,美国NASA的X-15火箭飞机(最高6.7马赫)验证高超声速飞行的可行性,但未采用乘波体设计。
此后美苏军备竞赛,两国在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RV)研究中尝试优化气动外形,但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材料技术,乘波体未实用化。
到了80年代,超级计算机的普及使复杂激波模拟成为可能,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开发乘波体优化算法(如锥导法)。
但是到1987年,美国方面还没有完成设计,另外相应的高超音速风洞也没有,所以要想设计定型,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温伯格在了解完此次缅甸方面的导弹试验的所有侦查观测到的数据和分析结论后,赶紧向等着消息的总统汇报。
“总统先生,缅甸方面的导弹是一款采用了多种跨时代技术的武器,咱们必须重视起来,另外我建议跟苏联和中国方面核实下,他们是否有进行过某些帮助,不然我实在想不出来缅甸方面怎么能设计并制造出如此诡异的导弹。”
“温伯格,苏联方面你去联系,现在他们的高层已经基本接受了我们的和平宣传,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妨敞开来谈一谈,今后咱们接收他们的科学家和相关技术时,也好有个准备。”
“好的总统先生,我这就去联系。”
此时的苏联领导层已经经历了大换血。
苏共***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他在1985年3月11日上台。
上任后开始主导“改革与新思维”(ПерестройкаиГласность),是推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美苏核裁军谈判核心人物。
部长会议主席是尼古拉·雷日科夫。
他在1985年9月27日上台,主管经济改革,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因计划经济惯性阻力重重。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名义国家元首)是安德烈·葛罗米柯,1985年7月2日上台。
是资深外交家,曾任外交部长28年(1957—1985),非常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
国防部长是谢尔盖·索科洛夫。
1984年12月22日上台,负责军事改革,应对阿富汗战争及美苏军备竞赛。
外交部长是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1985年7月1日上台,推动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缓和冷战对抗。
而温伯格要联系的就是苏联的国防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
没错,他们之间通过专线联系上了。
“您好!谢尔盖·索科洛夫,我是温伯格。”
“您好!温伯格,这个时间打电话来,是要谈中导条约吗?”
“那个容后再谈,我找你是有关缅甸方面的事情,你应该知道在几个小时前,对方试射了1枚洲际弹道导弹。”
“没错,我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