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参观与合作(2/5)

实老宋说对了一半,在0.5微米制程上,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确实联手把技术藏了很久。

从1微米到0.5微米,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非常低,稍微把设备精度和光源更新下就达到了。

但是0.5微米到300多纳米,就困难很多了。

而进入300纳米之后,再想突破,就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同时突破才行,甚至一些物理理论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指导制造技术进一步向更高制程突破。

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技术,在王建昆的作弊下,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持续突破中,并且上一代技术刚投产,产品卖了半年,新生产线就开始兴建了。

因为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设备主要是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精密零部件,所以成本超级低。

王建昆是想通过快速迭代的方法,尽快的把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升上去。

目前上百纳米级的芯片,在自动化设备,人工智能发展上,性能实在是不够。不过他这么做,已经引起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极度关注了。

他们本国的芯片

进入86年之后,每个月都有几十名各国特工被星耀集团揪出来。

一部分不愿意配合的就人道毁灭了,一部分有一定技术水平,有利用价值的,被植入了脑机芯片,然后投入到全解阵阵的怀抱里。

“好了,计算机技术不是我要讲的重点,你们有兴趣可以找我们的电子工业部门了解,接下来我带你们看看我们火箭的制造吧。

当然因为制造工厂分布在全国各地,一个个去看太费时间了,我让人准备了一下,从各工厂拍摄了一些视频,然后剪辑了一下,我这就放给你们看下。”宋裕民等三人消化了他的一番话后,带着他们来到小会议室,准备播放一些火箭制造的视频。

“看视频?也好,不过如果能去发动机制造厂,火箭外壳制造厂看下就更好了。”其中一名专家说道。

“先看,看完咱们再谈。”

此时55寸的大尺寸LED屏幕上,一条青龙腾云驾雾,然后变成一个龙型徽章,那是全解阵航天部门的徽章。

开头动画过后,就是一个个火箭零部件的制造视频了。

三人一开始看到这么薄这么大的屏幕很吃惊。

他们虽然在所里有大尺寸的彩色电视机,家里也买得起,但是那些电视机都是显像管电视机,有个很大的屁股。

看着这么薄的电视机,他们不由得对缅甸这个新兴势力的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开始就是万吨级水压机锻造火箭个金属毛胚的视频,配音一边放着音乐一边解说。

涡轮泵的叶盘是一体成型的钛合金零件,烧红的长圆柱钛合金胚在万吨水压机下就跟面团一样被一下下压扁压圆,然后精锻机又开始修整形状,这一步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的车削加工量,减少加工时间。

铝合金壳体的铝板也是经过万吨水压机压制的,经过这一工序后,铝合金变得更加紧实,强度提升很大。

三位航天专家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很是羡慕,此时国内还只有1台万吨级的水压机,而且还没有精锻功能。

他们航天领域用的零件还只能用6千吨级的水压机压制,在几个航天大国中,是垫底的存在。

视频里,还有很多零件的毛坯也会通过万吨级水压机压制。

接下去的视频是在一个超级科幻的工厂里拍摄的。

里面灯火亮如白昼,地面是太空灰自流平地面,一台台大型加工设备整齐排列。

里面的人很少,都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帽子。

他们有的在面板上点点按按,设备就开始工作了,有的用精密仪器仔细的测量加工出来的零部件。

每个加工设备都有1个或多个机械手扶住移动零件,工人几乎不耗费体力。

此时解说里说起了里面的设备情况,不过出于保密考虑,说得很是简略,几套目前还不能常规方法量产的设备就没介绍。

三名专家看到这,已经彻底惊呆了。

此时国内的航天制造厂,虽然通过多种渠道,采购到了一些欧美日本的高精度机床,星耀集团的5轴数控加工中心也采购了几台。

但是对比此时看到的自动化制造工厂,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