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0/4)

第261章 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

到了1985年,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冷战还在持续。

双方都还在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到航天领域。

美国目前已经领先一个身位,载入登月,大型航天飞机,土星5号超大型运载火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苏联方面虽然落后一些,但是还在紧紧跟随。

在空间站建设方面领先美国一些,其发射的礼炮7号空间站已经持续在轨飞行3年多了。

它是第二代礼炮系列空间站,总重19吨,长1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改进型对接系统(支持“联盟-T”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补给)。

虽然在6月份因电力故障短暂失控,但是稍后就通过“联盟T-13”任务修复(首次在轨维修)。

另外从秘密渠道得知,苏联还在发展建设更大型的空间站(内部名称“和平号”)。

美国的空间站发射得比较早,在1973年5月14日就由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了。

它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重77吨,总长3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太阳观测台(ATM)、微重力实验室等模块。

但是到了1979年就再入大气层坠毁了。

从此美国就没有再发射过空间站上天过了。

美国不再发展空间站,一方面是已经得到相关研究数据,不想重复建设。

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此前的载入登月消耗了大量的资金,经济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所以不得不砍掉一些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项目。

比如土星5号这种起飞重量比一艘5千吨级的驱逐舰还重的超大型火箭,在载人登月工程结束之后就没有再发射过了。

而是发展轻型火箭和航天飞机。

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持续的投入航天竞赛。

欧洲的法国英国,亚洲的中国,日本都在后面跟随。

欧洲的阿里安火箭(Ariane 3)在1984年首飞,GTO(地球同步轨道) 2.7吨,发射了欧洲的通信卫星ECS-2和Tele 1A。

中国的长征二号丙1982年首飞,在1983-1985年间多次发射,LEO(地球近地轨道) 2.4吨,任务期间发射过“返回式遥感卫星”(如1984年发射FSW-1)。

日本的N-II火箭是美国Delta火箭改进型。

LEO 2吨,GTO 0.7吨。

在今年发射了“百合花-3B”(Yuri 3B)广播卫星。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有能力发射中大型火箭,其他一些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就只能玩玩大气层内火箭(防空导弹)了。

至于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那就只能是在角落里看戏的份了。

之前的缅甸就是看戏的角色。

但是自从王建昆到来后,它已经偷偷发育变得强大起来了。

在没有统一全缅之前,王建昆就已经用超能力强行发展起了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启航号”。

它是一款采用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可回收式航天飞机,由高空飞艇带到离地40公里的高空起飞,完成太空任务后再返回大气层飞回缅北基地。

不过它太先进了,制造难度太大只能是依靠王建昆的超能力完成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所以去年在完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后,就没有再频繁发射了,只偶尔起飞一次,执行一些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

因为美国在这一年里,大力发展太空侦查卫星,建设完成大量的地面测控站。

所以留给缅北基地发射的卫星窗口越来越少了。

今后这种航天飞机只能偶尔用下,并且要做好随时被发现的准备。

到时候美苏两国肯定会全力追查这种类似于外星人的飞行器。

另外“启航号”的发动机寿命还是太短了,执行3次任务后就只能报废或者让王建昆用超能力进行修复。

这就导致今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对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助力。

可能还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