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军制改革(0/2)

赵穆的命令被吕彦贯彻了下去,吕彦按照赵穆的部署,将收编来的三千多人做了精简裁撤。其中精壮的有作战能力的被保留下来为兵,这些可用于作战的人一共一千两百人归吕彦统率操练。</p>

只不过赵穆制定的军制和吕彦接触的军制有所不同,而且令他很意外。</p>

这一千两百多人被赵穆称为一个团,而这些人又被分成了三个营,每营四百余人,由之前收编的几名都尉统领。</p>

而每个营之下每一百多人为一连,由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擢升为百夫长统领。</p>

而每个连之下还有三个排,一个排大约三十人,归什长统领。</p>

而每各排之下有三个班,一个班十个人左右,归伍长统领。</p>

虽然吕彦不知道赵穆口中的班,排,连,营,团是什么意思,但是一个二十多岁,没有任何军旅生涯的青年,却把军制分配的如此详细,却也让他吃了一惊。</p>

而且在吕彦看来最有意思,也是最称奇的便是赵穆口中称为三三制的一种战法,即是作战时将士兵分为三人一组,不可离太远,三人之间多互相协同,配合照应共同应敌。这样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腹背受敌,士兵受伤阵亡的概率。</p>

而且还可以增加士兵之间的感情,毕竟战场上过命的才是真正的交情,能把自己的后背,自己的性命交给一个人,才是对这个人的绝对信任。而对一个人有了感情之后,无论这种感情出于什么,那么他都不会想失去他,他们会更加的磨砺自己,不让自己拖其他人的后腿。</p>

而三组之间也可以完成大的三三制战法,由三组之间相互配合归伍长指挥。如果队伍再大一点,可以组成方阵归什长指挥,再大的方阵归百夫长指挥以此类推。</p>

而如果队友阵亡之后,其他落单的士兵也可以迅速补充到其他组中,重新形成战斗力。</p>

对于赵穆的军制安排,以及这个战法,吕彦简直是拍手叫绝。他现在更看好赵穆,更加相信了他能带他们建功立业。</p>

当然了三三制这种产生于千年之后的二次大战的战法,吕彦这群古代人诧异是很正常的,这种战法让日本人,匪军,以及美国人都吃过大亏。是赵穆认知当中步兵战术最为优秀的。</p>

这个时代只有冷兵器,最多是骑兵机动,没有什么海陆空一体全方位打击战术,也用不着什么大纵深的机械化突击战术。而且目前也不具备这种条件,三三制目前够用了。</p>

只是赵穆当初只了解了一些军事战役学的皮毛,不然的话,他还真想想办法发展自己的现代化部队。</p>

剩下的人力,赵穆留下了八百人,这八百人为后勤补给部队,很幸运的是,收编的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工匠,铁匠。在赵穆的眼中这就是工兵。技术人员,更加辞退不得。</p>

虽然训练作战部队非常重要,但战争并非只有两军对垒,也是对一个势力的后勤补给能力,综合国力的考量。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八百人的后勤补给部队,事实上比作战部队还要重要。</p>

这八百人被赵穆编排在了王佐的麾下,由之前他册封的那个千夫长,以及几个百夫长带领。</p>

而剩下的一些老弱病残赵穆便将他们安排下山,没有劳动能力的充当斥候去做磐石堡周围的岗哨,而有劳动能力的赵穆则分给了他们无人耕种的田地,让他们去种粮。</p>

赵穆制定了公粮制度,只要他们缴纳了足够的公粮,那么剩下的粮食都是他们自己的,这让这些常年饱受战乱的苦人们一下子有了盼头。</p>

他们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参加战争,都是被朝廷征了兵役,他们并不打算来参军。</p>

有些冲锋陷阵立功就是为了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奖他们几亩地,然后免除兵役回家种地,而赵穆现在直接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不用去打仗了,白给了他们土地,只要缴纳了足够的粮税,剩下所得都是他们自己的。</p>

在这个还充斥着半奴隶制度的异时空古代,赵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破天荒的改革了。这对这些人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他们当然很乐意去给赵穆种田,给他当“哨兵”。</p>

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