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打压他不影响针对你(2/4)
今年二月来得晚一些,不知是否应当及早提醒陛下,早早完成藉田礼?”
刘吉皱眉不已,道:“这头修书的事还没定下来,就想提藉田礼之事?你心思挺多的啊。”
刘健不搭理他。
我虽然是问“二位”,但我实际是问谁,你刘吉难道心里没数吗?
你虽是首辅,但在众大臣眼中,就是个混吃等死的人罢了,说你是人,都算是给面子了,你干的很多事还不如个畜生呢。
徐溥虽然也觉得刘健这么轻视刘吉,做得有些过,但他还是提出极为中肯的意见:“事情可以放到月底再说,今年的藉田礼延迟到二月初进行。今日所谓的检校和阅兵事,一旦不顺,得有人跟陛下劝谏,不知你们对此可有准备?”
刘健道:“有的,已有十几名言官联名写了奏疏,会在事后马上对陛下行规劝之事。”
刘吉听到这里,怒气稍微消了一些。
毕竟这次阅兵,是文臣联合起来针对张峦父子的一次行动。
不管怎么说,这会儿应该以“大局为重”。
刘吉道:“鞑靼小王子呢?到现在还没朝拜陛下!如果稍后参演兵马在他们面前出丑,大明颜面行将不存啊!张来瞻可真会给朝廷找事啊!”
……
……
东直门外,三里。
一处临时用空地所设校场内,已经开始演兵前最后的准备。
礼部右侍郎杨守陈,在鸿胪寺官员的陪同下,与鞑靼小王子一行,一同往城东方向而去。
因为鸿胪寺卿暂时空缺,就算负责迎接使节的应该是鸿胪寺中人,但其实当天陪同杨守陈的却是朝廷专司负责宴会和祭祀等事的光禄卿胡恭。
光禄寺可说是朝廷内开销最大的衙门,其管事者必须要善于打理钱财,就好像胡恭这样的朝官,之前就不得不在万安、刘吉和李孜省等大佬中巧妙周旋,艰难求存。不过在新皇登基后,他立即便跳到以东宫讲官为首的文官集团这边。
或许在胡恭看来,未来朝堂的希望,就应在这群东宫讲官身上。
历史上胡恭是在弘治二年七月被迫在光禄卿的位子上致仕,也是因为钱财等账目对不上……结果离职还没一个月,又在当月被弘治皇帝召回来继续当光禄卿……
一直到弘治六年,光禄寺的账目亏空越来越大,胡恭又成了背锅侠,被降为山东盐司同知,从此以后再无他的历史记载。
“听说今日朝会上,陛下谈及调南京馆阁中人到京,负责修撰先皇《实录》,其中就有另一位杨学士?”
胡恭难得有机会跟杨守陈这样的“新贵”接触,赶紧趁机上前套近乎。
因为杨守阯是杨家一门多杰的优秀人物,相比于杨守随、杨守隅这样的旁支从兄弟,杨守阯可是杨守陈的亲弟弟,兄弟二人更是同登翰林,胡恭的意思,你们兄弟俩终于可以齐心协力办事了。
杨守陈道:“舍弟从南京来,此事尚未正式落实。如今朝中事务繁杂,他的到来倒也能帮上一些忙。就是不知他是否能适应得了如今京师的官场环境。”
说到这里,杨守陈显得有些遗憾。
毕竟兄弟俩在成化末期,都受到了李孜省和万安等人的打压。
目前杨守陈也不过才刚稳定下来,他也怕杨守阯脾气太大,回来后适应不了,到时又会跟新贵张峦起大的冲突。
万安是倒了,但李孜省和刘吉的势力仍在,而现在朝中又多了个权臣张峦。
胡恭笑道:“不管怎么样,之以前好多了。”
“是吗?”
杨守陈脸色不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东宫讲官出身的一群人,相继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并开始逐渐走向前台。
但因为外戚张峦势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人担心将来张峦会让朝廷重新陷入到纷争中,所以杨守陈这样经受过风雨考验的传统文臣,不太相信事态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胡恭道:“今日校场演练结束后,朝廷特意安排了宫内赐宴,所耗宴牲等不少,您看……”
从官职上来说,杨守陈是礼部右侍郎,还兼任詹事府事,专门负责史官等。
眼下胡恭很希望能得到杨守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把成化末期时的很多亏空给找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