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青史(1/3)

卓大嫂道:“应进士科,郎君带的有些书恐怕无所助益啊。”

罗生额上冒出冷汗:“小生自小便爱读史书,以史为鉴嘛……只是闲暇时看看,兴趣使然而已,大经、兼经也都随身携带的。”

卓大嫂低头看地上书册:“唐书……是前朝史官编纂的吧?”

罗生连忙点头:“对对对,是前晋刘昫等人所撰,五代战乱频发,有一些流落民间。我这里也只搜集誊抄得列传五十余卷。”

卓大嫂道:“即使是前朝零落之卷,私藏也就罢了,带着去参加解试,被人看到毕竟不妥。”

罗生道:“娘子教训得是。”

他抬头往上看去,见那位卓大哥还在石壁上凿字,竟是一个个正楷的“正”字,每列十个,已经凿了九列,新旧不一,前后像是间隔很久。前七列的字中填了墨,中间的未填墨但已陈旧,只有最末的两个是今日新凿上去的。

他不禁疑道:“卓大哥这是在刻什么?为何百来个字都是同一个?”

卓大嫂莞尔一笑,似有些无奈:“山中与世隔绝,不知今夕何夕,只好自己刻度记日。”

书生心想:凿石记日,这办法也够奇特的,用纸笔记岂不更方便?又问:“为何有的填墨,有的空白?”

卓大嫂道:“过一日便填一笔。”

那没填的难道是将来?

书生心中疑惑,但没有问出口,抬头数了数石壁上填了墨的“正”字:“三百一十四……小生斗胆猜一猜,这日期是贤伉俪结缘之日开始记的吧?”

卓大嫂微赧:“确是如此。”她低着头,目光落在翻开的书页上,笑容慢慢隐去了。

罗生顺着她视线看去,只看到第一行写着“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风便把书页吹乱了。

夜里菡玉等罗生睡熟了,才悄悄进他房内把书箱搬到厅堂,就着油灯找出其中一册,连翻了三遍,也没找到她想看的内容。

她正自疑惑,身后忽然有人道:“不在这里。”

菡玉吓了一跳,连忙把手里的书合上。不料这册封皮掉了,第一页就是内里的正文,合上之后正看到抬头的大字:“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奸臣”。

她尴尬地一笑,把这一册塞进成堆的书卷里。

“你倒是看得起我,可惜我道行还是不如李林甫,不够格进奸臣传。”他翻出另外一册来,“只能沾贵妃妹子的光,算个外戚。”

菡玉低头把外戚传草草翻了一遍:“比之刘昫、张昭远,言辞倒是更尖刻了。”

他挑了挑眉:“是吗?‘自任不疑,盛气骄愎’,我倒是觉得很贴切。”

“都很贴切?”

他眼角余光扫过书页,看她手指正放在“自台禁还,趣虢国第……居同第,出骈骑,相调笑,施施若禽兽然”那几行上。

他看着她,目光便有了几分深意:“贴不贴切,你自己知道。”

她被他看得垂下眼,将书收进书箱里:“科举三年一试,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可别因为一点意外小伤耽误了。今晚得上山采些草药去。”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今晚没月亮,你看不清的。”

“看不清打个灯笼就是了,再不济也可以采回来再辨识。不管你肯不肯帮忙,我都不会再加了。”

他从背后拥住她,恼怒地在她颈中咬了一口:“你就这么不愿意跟我多厮守些时日?什么时候你才能主动往石碑上加个字?”

菡玉任他拥着,歪着头想了想:“卓兄,你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没有冥使来索我们?”

“谁知道呢,也许是安史之乱死了太多人,忙中错漏了。”他埋首在她颈间,心不在焉地回答。

三日之后,罗生的腿伤已经愈合,行走无碍,便向卓月夫妇告别,继续赶往衡州参加解试。临行前,他把书箱里那五十多卷零散的唐书列传留下赠予菡玉。

“卓大嫂,实不相瞒,这些不是前晋刘昫编撰的唐书,而是当朝宋景文公、欧阳文忠公新修,问世仅十余年,国子监的学生看了之后偷偷誊抄下来,辗转流传为小生所得。我留着也无用处,不如送给贤伉俪更有意义,也算我对二位的一点报答。”

菡玉微笑致谢。

罗生走到门口,回头望了一眼山壁上行列齐整的“正”字,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