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蒋行长的召唤(0/2)
按照花桥1带的风俗,逝者安葬满1个月时,要立起墓碑。这天,屈亦成请了1天假,特意去参加立墓碑的仪式。
甘2牛的墓有点偏远,勉强可以通车,4周没有其他的墓。这也没有办法,老人在老家毕竟没有什么真正的亲人,乡下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也轮不到他。
屈亦成、郭华峰出钱修的墓碑还算气派,1米5高、2米宽,用的是当地出产的黑色花岗岩石料。墓碑中央嵌着瓷板画,用甘2牛同高师长合影中的照片剪辑放大复制。瓷板画下方,雕刻着3枚勋章图案,是从老人留给屈亦成的那些勋章里选的。下面是老人的生卒时间和简历。石碑左右两侧分别刻着“沙场搏热血”、“青山隐功名”,墓碑正上方是“浩气长存”。落款是“郭华峰、屈亦成敬立”。
玉树村的人因为屈亦成公平的分割了甘2牛的遗产,自己却分文不取,对他很是敬佩。
仪式完成,大家都来到老人的房子里。房间已经收拾整齐,老人的遗物按风俗大多已经在墓前火化了。这个房间按着老人的意愿,将改成村里的托儿所。
梳云似乎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她房前房后、里里外外的看了1遍,对屈亦成说:“人说没有了就没有了,这里的东西再1搬运,好像甘2伯没有在这里住过1样。慢慢的,人们也就忘了他。”
屈亦成摇头说:“不会的,不会的,起码我们会记住他。”
1个老年村民说:“唉,这么好的1个人,应该上书本、上广播、上电视哟。”
大家纷纷附和。
屈亦成听了如拨云见日般,忙把梳云叫到后面的菜园里,小声说:“是应该把甘2伯的事迹宣传出去。你来写1篇稿子,你对他了解最多。”
梳云摇头说:“我只知道他回到村里的事,他在部队和别的地方的,我不知道,怎么写?”
屈亦成说:“这才有写头里,我听过1点他说在部队的事,还有那些奖章,我写了给你参考。主要是把老人淡泊功名、隐居山村的精神写出来。再登上那些照片,肯定有他原来的战友知道的。”
梳云若有所思,说:“对对,我试试,写完了你帮改改,你给取个题目。”
屈亦成想了想说:“就叫‘沙场搏热血,青山隐功名’,副标题是‘记1位隐身埋名、甘于淡泊的老军人’,怎么样?”
梳云望着他1笑。
屈亦成想起老人去世前3的话,是想让他娶梳云的,不知道这样的意思有没有对梳云说,或者告诉梳云会跟他说。这个问题也常困扰着他,让他不安。
回到营业所,屈亦成还为自己的想法兴奋,又想到,干脆在省级媒体上发,那样无论从效果还是避嫌都是最好的。
是不是要告诉婷婷,让她帮助在省城的媒体找路子?但他马上否定了,相信老人的事迹肯定能打动媒体,
天色已暗,他愉悦的舒展身体,到楼下院子里同老常1起练起了军体拳。
老常已经以工人编制调入商行,对屈亦成更是敬重。见他练了两趟,就说:“屈主任,听说要举行全市安保系统人员大比武。你要是去,步枪拆装和军体拳肯定能得奖。”
屈亦成笑道:“我最有把握的,是5公里越野跑。他们在平地练的,没有我在山地里练的厉害。”
回到房间,他开始上电脑写他的融资方案。下个月区政府就要举行政银企交流会,重点就是支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调研成果。
在楚田跑的那半天,虽然是蜻蜓点水,却对他的触动很大。最大的,是看到了自己同楚南的人1样,相对要封闭、保守,目光缺乏长远性。
他就想到安燕婷发给他的信息,其实是在提醒他还要有“偏隅即安”的井底之蛙心理。
思路1开,下笔如有神,很快,洋洋洒洒的报告就完成了初稿。看到1样遣词用句太专业,他又细细的在后面统1加了注解,举了1些可以佐证的例子。
这时,手机响了,1看是蒋先宁行长的,忙接了起来:“领导好,有什么指示。”
蒋先宁1笑说:“上次同你说的,你来东江银行的事,考虑的怎么样了?这里筹备的手续已经批准了。总行正在楚南选址,应该离商行总行不远。现在要招兵买马了,你过不过来?”
屈亦成皱眉想了想,说:“领导,我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