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耸人听闻的预言(1/4)

风土人情、奇风怪俗,讲得刘福禄瞠目结舌,直到程处默他们心满意足地剔着牙来找云烨这才尽欢而散。

回军营的路上,云烨阴沉着脸不说话,李怀仁、长孙冲和程处默三人以为他受了气,就要拨转马头去找刘胖子的晦气,云烨再三劝说这才作罢。

一到军营,云烨就提着装满银子的麻包来到帅帐。老程正在与一些老将闲聊,看云烨回来,众老将知道有事,就纷纷告辞。待众人出帐,老程看看云烨阴沉的脸就问:“怎么,受气了?那刘福禄别看痴肥,却是一员能吏,两卫大军共计三万人,支应粮草从无差池,执行陛下旨意也甚为妥当。老夫不会去为难他,你小子也不要给他难看,否则军棍伺候。”

“伯伯,小侄今日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与刘福禄相谈甚欢,此人为饱学之士,小侄怎会无礼!只是在饮酒欢谈之时,想起恩师说过的一句话,令小侄再无一丝欢颜,所以匆匆赶回。”云烨在刘福禄花瓶上见到貌似蚂蚱的东西,猛然想起贞观三年席卷关中平原的大蝗灾。蝗虫铺天盖地倾泻而下,一路上禾苗被吃光,连树木野草都难逃蝗虫之口,整个关中平原赤地千里。民间有谣言说这是上天对李二杀兄灭弟的惩罚,只有还政于太上皇才能消除蝗灾。李二百口难辨,悲愤之下生吞蝗虫诏曰:“若朕有罪,就让蝗虫吞食朕的心肝,惩罚朕一人足矣,莫食我百姓食粮。”

“明年有蝗灾?”老程抓住云烨肩膀,看着帐外明媚的阳光,有些匪夷所思,什么人能预知后事?虽然云烨表现得与神仙已经没有多少差别,老程还是很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不是他不相信云烨所说,而是此事关联甚大,万一出现意外,一个妖言惑众的帽子就会扣下来,尤其是现在全国人心不稳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对待。如果不理睬,这当然是最稳妥的办法,没有人会知道,也就不会有麻烦,可是一想到云烨描述的可怕灾情,赤地千里,易子而食,连老程这种杀人如麻的悍将都不寒而栗。这彻底是一个死结啊,如果只是自己老程或许不会这么为难,现在云烨刚刚找到家人,云氏家族兴旺可期,这小子要是折损在蝗灾上,太可惜了。

“伯伯无须为难,家师已是神仙般的人物,虽然小侄亲手焚化了他老人家的遗体,并撒入黄河,小侄依然不能确定他老人家是否已死,恐怕是他老人家逼小侄入世才用的这一招金蝉脱壳之计,这也不是第一回了。上一次因为逃避仇人追索,家师只好装死,身上都长蛆了。小侄那时才八岁,费尽力气挖了一个能容下身体的坑,不想家师又活过来,带着小侄狂奔三百里,才摆脱仇人追索。他老人家既然说明年有蝗灾,那就一定有蝗灾,绝不会出错。”一席话说得老程瞠目结舌,长蛆的身体还能活过来,这是滑天下之大稽,他要不是见云烨满脸正经,说不定一脚就踹上去了。

老程刚要张口,云烨止住老程。“伯伯的顾虑小侄焉能不知,小侄既然已经入世受陛下官职,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本就是世间真理。小侄相信家师,以命赌一次家师话语的正确性,此事小侄决定独自上表,程伯伯就不要蹚这趟浑水了。”

这是云烨第一次决定要做一件事,路上就想好了对策,回想起后世在电脑上看到的非洲*,那个被秃鹫盯上的奄奄一息的大头娃娃,那个本应该曲线玲珑的少女却如同骷髅一般卧在草堆上的惨状,云烨头皮就发麻。如果不给李二君臣提个醒,一旦蝗虫袭来,整个关中就会成为人间地狱。史书有记载:“关中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这一定是上亿只蝗虫才能形成的规模,这些蝗虫不是在吃草,而是在吃人,云烨绝不会眼看着它发生。

老程有些愕然,这还是平日里嬉皮笑脸的少年吗?这还是被自己一脚一脚踹来踹去的皮孩子吗?刚才云烨说不能任由这天灾发生而无动于衷时,老程就觉得有些不同,这孩子长大了,有担当了,不管明年有没有蝗灾发生,云烨的勇气、善良就不是那些蝇营狗苟者所能比的。他转身从榻下掏出一个黑色釉罐,吹去灰尘,敲开泥封,大大灌了一口,递给云烨。云烨也不言语,举起罐子也大大喝一口,双手还给程咬金。老程与云烨相视一眼,而后哈哈大笑。老程笑大唐又有一位贤才成长起来,云烨笑自己终于打破了自己为人处世小心谨慎安全第一的原则,胸中燃起浓烈的战意。怪不得后世网站上有人叫嚣:宁可做几分钟英雄,也不糊里糊涂白活一世。做英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