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1/8)

,至1925年9月共有45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第2期开始,黄埔军校开始实行分科授课,由单一的步兵科扩编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等五种。

1924年11月2日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教导一团正式成立,何应钦任团长,王登云任党代表,下辖沈应时、刘峙、王俊3个营;12月26日又成立了教导二团,王柏龄任团长,下辖顾祝同、刘尧宸、金佛庄3个营,黄埔1期生陈赓、陈明仁、刘畴西、侯镜如、关麟征等均在教导团担任连级军官。黄埔教导团的成立为国民党党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支部队参加过东征以及讨伐杨刘叛乱,1第一军,蒋介石担任军长,周恩来任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第3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常乾坤、高文华、黄文杰、符节、段炎华、肖人鹄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曾泽生担任3期学生区队长,杨林(毕士梯)担任第3期学生队总队长;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3期毕业生。

第4期学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毕业。**、唐天际、郭化若、倪志亮、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李运昌、王世英、吴溉之、潘朔端、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邹琦、徐百川、6更夫、李鸣珂、陈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国平、叶墉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黄埔4期生。从这一期开始,肖楚女、许德珩、恽代英、阳翰笙、于树德等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在黄埔4期毕业生中还有许多外籍学生,朝鲜籍学生有24人,越南籍学生中著名的要数洪水将军,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琉球、南洋的学生。

1926年3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并且合并广州一带其他军事学校,正式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李济深任副校长,邓演达任教育长,邵力子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军校分入伍生班、军官预备班、军官班,校址仍然设在黄埔岛。1第5期学生入校共262人,陶铸、许光达、赵尚志、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谭希林、廖运周、王良、徐彦刚、郭汝瑰、陈克非等就是这一期的学生。第6期生。

1926年6月5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北伐,此时黄埔军校的校务工作由教育长方鼎英主持。黄埔军校1、2、3期毕业生多人编入北伐军各个部队随军北伐,第第5期炮兵团、工兵营,军校宪兵营、无线电通讯大队等也随军参加北伐。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不久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展,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移到武汉,并且决定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由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负责筹备。11月1日,武汉分校招生委员会正式成立,邓演达为主席,郭沫若、李一氓、董必武、李汉俊、包惠僧等14人为委员;12月8日,武汉分校录取全国各地男生986人,女生第6期入伍生总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女生参加军事政治训练的军校,赵一曼、曾宪植、张瑞华、黄杰、谢冰莹(冰心)、胡筠、黄静汶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我军高级将领罗瑞卿、陈伯钧、郭天民、程子华、周文在、刘型、邓萍、周维炯、段玉林、张赤男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

武汉分校设在武昌两湖书院。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长(邓演达代理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顾孟余代理党代表)、张治中任教育长、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总政治教官恽代英(李达代理总政治教官)。沈雁冰(茅盾)、许德珩、李富春、蔡畅、郭沫若、章伯钧、项英、陈潭秋等为政治教官;兰腾蛟任总军事教官。1927年3月。武汉分校实行委员制。谭廷浴5搜荽铩恽代英、顾孟余、徐谦五人为委员。这是实际上剥夺了蒋介石校长地职权。4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4人开入武汉分校。加上以前从黄埔迁来地第5期炮兵科、政治科、工兵科等。武汉分校学生总数达6人之多。后来武汉分校一度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本校。成为名副其实地革命武装力量大本营。

黄埔军校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除武汉分校外。还在潮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