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七改(1/6)
。
无论再怎么改,只有一点是不改的:
人,还是要杀的。
诸葛,还是一定要死的。
——问题只在王小石杀不杀得了他?
(杀得了也得杀,杀不了也得杀。)
(他不杀诸葛:太师蔡京和丞相傅宗书,就会对付“金风细雨楼”,就会逼城里的江湖好汉无所容身,就会使方恨少、唐宝牛、张炭、温柔这一干人都得身入牢笼,而且,他们也必不会放过自己!)
(在情在理,为人为己,都必杀诸葛!)
“终生名菜”
约会情人,要在花前月下,不管月上柳梢头,还是夜半无人私语时,都要讲究情调。
杀人呢?
酉时。
没有比这更幽美的时分。人们工作了一天,各自拖着疲乏的身躯回家,家家升起了炊烟,人人围在桌前晚膳,孩子们在门前嬉戏,扑抓遍地的点点流萤,天空布起了会眨眼的星灯,户户点亮了会流泪的烛光。温馨无比,无比的温馨。
没有比这更忧伤的时刻。看黑夜如何逐走黄昏,听大地如何变得逐渐沉寂。雪,在没有阳光的融解下,如何要冻结窗内的烛火;人,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如何让疲惫去绝望了明天的期待。幽暗无尽,无尽的幽暗。
这是个特别美丽和特别凄清的时节。
这时候,王小石就在风刀霜剑里,来到孔雀楼。
他要杀人。
——必杀诸葛!
孔雀楼三楼北四窗挑出了一盏灯笼。
灯笼亮着朱印“傅”字。
王小石一看,立即上楼。
这时候,孔雀楼上都是客人。
食客。
一家大小来吃个饱的、跟三五好友来小酌的、跑江湖的、干一整天活的、寥落不得志的、当官发财得意的,全在这儿,各据一桌,或各占一座,聊天的聊天,充饥的充饥,醉翁之意的醉翁之意。
人多极了。
几乎客满。
——如此兴旺发达,岂能联想到万民疾苦、边疆告急?!
王小石一上楼,见到一个手里拿着个鸟笼的相师就问:“你喝的是什么茶?”
相师想也不想,即答:“检查。”
王小石立刻就上二楼。
因为那是一句暗号。
(王小石问:“点子在不在上面?”对方答:“在。”)
在——他就上去。
上了二楼。
一上二楼,他就问那个不住打喷嚏的店伙:“山有好树,就有好水;一家好酒楼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留得住永久的客人?”
店伙答:“终生名菜。”
王小石听罢,即上三楼。
因为那也是一句暗号。
(王小石问:“一切行动都照常吗?”对方答:“照样。”)
于是他上了三楼,到了北四房。
房前站了两个人,腰系蟒鞭,背插金鞭,目含厉光,站在那儿,就像两座门神,一看便知是曾经着意打扮,其中一人,不知怎的,王小石觉得有些眼熟。
三楼都是为贵宾而设的厅房,虽人客满,但人客都在房里,反而很觉清静。
王小石一步上楼来,那两人完全不动、不看、不回头,但王小石却感觉到他们已在留意着自己。
他毫不犹豫地就走了过去。
直走向北三房。
还走过了北三房。
到了北四房。
他施施然经过那两人身前。
走进了第五房。
王小石一掀开帘子走了进去,在那一房人的诧异与询问声中,他已冲了进去。他不等傅宗书的掷杯为号,已一脚踢破两房相隔的木板墙,墙倒桌翻,王小石就看见四房里有两个人正离桌而起。
其中一人,紫膛国字脸,五绺长髯如铁,不怒而成,惊而镇定,正是傅宗书。
另一人,深目浓眉,脸透赤色,仓惶而起。
座上还有几个人,但王小石一眼望去,只看见这两人。
王小石冲了过去。
那人大喝一声:“拿下!”
有三个人已欺近王小石,另外一人已护在那人身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