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浩气莫遣弹剑歌(2/10)

,欲言又止。

苏探晴但觉心中怦怦乱跳,竟是毫无来由地一阵紧张,面上却不露惊惶之色,拱手一礼,故意压住嗓音,以金陵口音道:这位姑娘有何指教?

梅红袖听到苏探晴的口音,微微一怔,脸上露出极古怪的神情,轻声道:这位先生似乎有些眼熟,可在何处见过么?

苏探晴强自镇定道:在下记忆中从未见过姑娘,却不知姑娘为何如此说?

梅红袖低下头,歉然道:先生莫怪,小妹认错了人。说罢带着几名炎阳道弟子转身匆匆离去。苏探晴虽感觉梅红袖神色蹊跷,但见她离去暗舒一口气,信心大增,既然梅红袖都看不出自己的易容,其余炎阳道弟子更应该无法认出他。

眼看将到傍晚,苏探晴结帐出了酒楼,信步往西郊外走去。他自从少年时被杯承丈收徒后再未回过金陵,此刻重回故地,眼前景物渐渐熟悉起来。

前方道上缓缓走来一位乞者,那是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手拄木杖,乱发遮住半张面孔。来到苏探晴面前,伸出手来:这位大爷行行好,可怜一下吧

苏探晴只觉这语声熟悉,定睛一看大吃一惊,老人虽是皱纹满面,却仍可依稀认出当年的模样,竟正是从前在村中教书的郭夫子。

苏探晴连忙扶起老人,颤声道:老人家可是姓郭么?你可还认得我?

老人睁开混浊的双眼,打量了苏探晴半天,摇摇头道:小姓郭。恕老朽年老眼花,不识大驾。苏探晴当年不过八九岁,十余年过后早已容貌大改,郭夫子自然认不出来。

苏探晴想到昔日郭夫子在学堂中讲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如今却沿途行乞,若非迫不得已何以至此,本想问问郭夫子何以落到这般田地,奈何心头一酸,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将身边所有的碎银掏出来递给他。

郭夫子乍见这许多银两,吃了一惊:这如何使得?老朽不能要。那苍老的语声中似乎还依稀可辨当年的一份清傲。

苏探晴柔声道:学生昔日曾受先生授育之恩,这些银两务请收下,权做学费,也好让先生安渡晚年。

郭夫子颤巍巍地就要拜倒在地,苏探晴连忙扶住他:无需多礼,先生曾教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如今不过些许银两,又怎及授业之恩的万一?

郭夫子涕泪横流,怔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苏探晴叹道:先生育人无数,我只是其中一个不成器的学生而已,何必知道姓名。其实他的名字亦是郭夫子所取,只是怕连累了他所以才隐瞒。

郭夫子呆了半晌,忽又仰天大笑起来:好好好,想不到我郭夫子羸弱一生,竟也能教出这样一个知恩图报、深怀侠义的学生,亦可算不枉一生。

苏探晴听到郭夫子说到侠义二字,心头忽就有一份顿悟。他出师杀手之王,在江湖上博得浪子杀手之名,从来只知凭心行事,似乎早就远离了那些从小耳闻目睹的侠义之举,如今得到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称赞,一股久违的热血重新涌上,才知侠义原来并非只是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中,只要能穷已之力济一方百姓,亦算是侠心义胆。他不忍再看郭夫子的窘态,强行将银子塞给他,再深施一礼,转身快步离去。犹听到郭夫子在身后不可置信般喃喃低语

苏探晴心绪紊乱,不觉走到曾居住过的小村边。想到自己当年父母双亡,全靠村中仁者接济,那些对自己有恩的叔伯姑姨不知是否还健在,有心去村中看看,却是近乡情怯,实是害怕再遇见类似郭夫子的情况。他靠在村前的一棵大树边,手抚树身,许多幼时凌乱的回忆纷纷涌上心头。记得那时自己每日放牧归来,便去偷偷听郭夫子讲学,然后将牛儿系在这棵大树上,自己则温习当日所学,还在大树上刻下许多勉励自己的话语。如今刻下的那些字早不可见,曾被自己敬若圣贤的郭夫子落魄为乞丐,而当年孤若无依的小牧童却已变成名动江湖的浪子杀手,不由感慨命运无常。

一阵微风吹来,苏探晴神智一清,心系林纯,眼见天色渐暗,抬步往当年遇见顾凌云的那间山神庙方向走去。才行出两步,心中突生警觉,感应到有人窥察。他知道刚才重归故地,又遇见郭夫子导致心神大乱,竟没有发现被人跟踪,料想应该是炎阳道的弟子。

他对自己的易容术极有信心,猜想是自己对郭夫子出手大方,所以引起了对方怀疑。当下转过方向,往山神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