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重逢(3/5)

”那老爹一抽大腿,骂道:吴南氏么?丈夫死了,孩子也不活了,她还活来有啥意思,便将铁枚往自己喉咙一刺,拮死了自己……小老弟,咱们广南兴村的妇人,性子刚烈得紧啊……“那时我听,只恨不得一个雷轰下来,将我们震死的好。”沈耕云顿了一顿,接道:“后来我们一想,决意替吴家报仇,便探听得那姓骆的所在,进去一刀将他杀了。再放火烧了宅子,第二天却听传言道,那一把火,烧了整整一天半,偌大院子,死了七十多口人家,来不及逃的童辉小孩也有七八个……我们一听,知道又是做了错事,可是当我们放火烧屋时,还以为扶弱抑强,替天行道哩……”

方歌吟听得也脸上一片黯然,那沈耕云又道:“这事我一直耿耿于怀,便对恩师说明了,恩师初时大怒,后听我后悔懊丧,反而相劝慰道:“大丈夫行走于江湖,错杀几人,或杀戮重些,在所难免,也不必如此抛不开、放不下。”我听了心忖:杀错一两人,没有干系,但如错杀的是自己、或是自己的亲朋戚友呢……那便如何了?自是要报仇,但怨怨相报,究何事了?快意恩仇,几时才能恩仇了?一个人如果随便可以杀错一两人,几万人下来岂不是枉杀了几万人?那跟杀人不眨眼的大盗、贪官污吏又有什么不同了?……“沈耕云双目平视方歌吟,道:“我开始是以为一只鸡,惹得我们双手腥血,但仔细想来,却也不是。

我们之所以迷途不返,乃因挟技遨游,胆敢闯入民宅,乃丈一点小本领;居然与人争食打斗,因为有一点微末的功夫;至于火烧骆家庄,使其他的人也遭受无妄之灾,乃生自我们自以为行侠心肠,管不平事,到头来,害了无辜,都拜这”一身功夫“之赐。你说学武一事,旨在伤人炫己,害不害人?江湖土、武林中、官道上、僻径中,多则是高来高去的所谓仁人侠士,什么急人之难,救人之命,白花花的银子花不完,一发声的银票使不尽,到处自逞豪态、炫技逞能,所花的钱,从何而来?说的是劫富济贫,但其中有多少像吴阿汉的祸事,只是他们做案后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曾听得罢了。别人辛苦工作赚钱,始得盈余,却跟他们一个抑强扶弱,都抢去了,岂不比狗官搜刮更无理?至于所出的名,乃在杀人如麻,逢战必胜,刀口上涵血,枪尖上挑人头,这死的如许人,那个不想出名的?那个是没爹没娘等奉养的?这江湖上的名头,简直比俗世中的功名富贵,杀的人还要多啊……有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蔻;赢的付出代价,那还得了,但败者沦为恶鬼,永不超生,这武林恩怨、江湖风暴,真永世无休么……这风波里有多少千万双难惹的祸事呀……”

方歌吟只听得一片茫然。沈耕云道:“我领悟这些后,便不想学武了,偷偷离开了师父,心里头觉得对不起他,有负他恩厚,但他杀戳过重,我不能如此耽下去……”方歌吟知他尚未得悉,义勇好战的“追风一剑”潇何,已在“七寒谷”之役英勇战死了。

沈耕云笑笑又道:“我从一只鸡的祸事省悟,便不再练举脚,只修习圣贤书,学学作诗,闲来填词,台阁规模,典章丈物,也通晓些略。以备将来出仕时以致用,赞圣贤书,以钢为监,可正衣冠,以古为监,可知兴替,以人为监,可明得失,今日为兄的将此番话相劝于你,虽不致逢干剖心,果进谏,但句句都是由衷之言,愿你能溯源求本,弃武就文,才不致沉沦于血腥风雨之中,永不超生……”

方歌吟静默良久,时皓月中天,方歌吟沉吟道:“沈兄洵洵儒雅,才藻澎涌,乃博识君子,今晓以大义弟恭聆教谕。这些日子里,小弟的正从数场历劫中余生,而今想来,荼毒生炭,血洒长街,万里生灵,实罪不容诛。只是武林中的事,应以“止戈”为重,江湖上的事,以”忠义”为原则,不一定以杀止杀,以血偿血。沈哥哥常读圣贤书,莫非在敦品修心,用以行之于天下,克己复礼,推己及人,若知而不行,又有何用?侠而无儒者之知,自是匹夫之勇;唯若儒而无侠者之行,岂不迂腐?今朝廷腐败,江山变色,沈兄出仕官宦,也怀抱激浊扬清,澄清天下之志,我等则在莽莽江湖上,作些“义所当为”的事而已,方可相互配合,殊途同归,又有何不可?“沈耕云见方歌吟侃侃而谈,秉正不惑,直抒胸臆,自己的话,只望有针贬作用,当下苦笑叫了一声:“吟弟。”方歌吟应了一声,双手紧握沈耕云的手,两人在月华下,都忆起当日年幼时奋勇退敌的情景,不禁槭然。沈耕云微笑道:“昔日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